基本結(jié)構(gòu)(0和1的定義)
MOSFET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etallic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的簡稱,有時候我們也會簡寫成MOS。下面是一個典型的MOSFET結(jié)構(gòu)。
所有MOSFET都有4個端口,柵極(Gate)、漏極(Drain)、源極(Source)以及襯底(Substrate)。一般來說襯底與源極可以連在一起,或接近于一個電勢,所以畫圖時,我們有時候會省去襯底。
以上晶體管的剖面圖,MOS晶體管的源和漏從結(jié)構(gòu)上是對稱的,由所接的電壓決定是源還是漏。柵下面源和漏之間的地方稱為溝道,源和漏之間的距離為溝道的長度(L,channel length),而與長度對應的另一邊則稱為溝道的寬度(W,channel width)。假設NMOS晶體管的源接地,漏接高電平,當柵電壓在某個值(VT)以下,源和漏之間的溝道沒有電流,晶體管不導通。當柵電壓在某個值(VT)以上,源和漏之間的溝道反型,源區(qū)的電子被漏極的正電吸引產(chǎn)生電流,晶體管導通,電流從漏極流向源極。某個值(VT)則被稱為閾值電壓(Threshould Voltage)。
從MOS晶體管的工作原理看,通過控制柵極電壓,可以打開或關(guān)閉漏極與源極之間的電流通道,這就是MOS管的開關(guān)特性。而數(shù)字電路的邏輯0與邏輯1的轉(zhuǎn)換,也就可以利用這個開關(guān)特性來實現(xiàn)了。
一般來說我們將分別將接在柵極(Gate)、漏極(Drain)和源極(Source)的電壓稱為VG、VD以及VS。漏極與源極的電壓差叫做VDS,柵極與源極的電壓差叫做VGS。
NMOS與PMOS
根據(jù)注入摻雜不同,可以分為NMOS和PMOS。如果摻雜后為n+的器件,導通后主要以電子流動產(chǎn)生電流溝道,所以被稱為n-channel mosfet,簡稱NMOS。如果摻雜后為p+的器件,導通后主要以空穴流動產(chǎn)生電流溝道,所以被稱為p-channel mosfet,簡稱PMOS。
在畫電路時,有很多種表示方式,都沒有錯。
增強型MOSFET和耗盡型MOSFET
MOSFET實際上還可以分成增強型和耗盡型。
NMOS 晶體管增強型VT>0,而耗盡型VT<0。同樣,PMOS 晶體管增強型VT<0,而耗盡型VT>0。
對于數(shù)字電路設計工程師來說,基本上都是使用增強型MOSFET,耗盡型的MOSFET在早期的NMOS電路結(jié)構(gòu)有用到,現(xiàn)在在CMOS數(shù)字集成電路設計中基本不會用了。所以本文中提到的MOSFET,只要不強調(diào),就都是增強型MOSFET。
MOSFET的基本特性:輸出特性曲線
與雙極性(Bipolar)器件(如TTL)的電流控制電壓不同,MOSFET的特點是利用電壓控制電流,這也是數(shù)字電路設計中比較容易把握的因素之一,如果定義高電平為邏輯1,地電平為邏輯0,那么就可以利用MOSFET的特性,來管理電路中各節(jié)點的邏輯轉(zhuǎn)換了。
但如果我們只知道MOSFET的開關(guān)特性,那么實際設計電路時,就不會很好的理解功耗、面積和性能(PPA)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作為一個數(shù)字電路設計工程師,最好還是了解一下MOSFET的輸出特性曲線圖,也就是電壓控制電流的基本原理。
這里先看NMOS的輸出特性曲線圖,橫軸是漏極與源極之間的壓差VDS,縱軸是漏極流向源極的電流ID,不同的曲線表示不同VGS(柵極與源極的壓差)的輸出特性曲線??梢钥吹?,MOSFET的工作區(qū)域可以分為截止區(qū)(off region)、非飽和區(qū)或線性區(qū)(un-satuation or linear region)、飽和區(qū)(satuation region)以及擊穿區(qū)(Breakdown region)。
無論VDS是多少,只要VGS
當VGS>=VT時,溝道產(chǎn)生,如果此時VDS
當VGS>=VT時,溝道產(chǎn)生,同時VDS>=VGS-VT,那么隨著VDS的增加,溝道內(nèi)的電流ID,基本不會再隨之增加,處于飽和狀態(tài),所以這個區(qū)域被稱之為飽和區(qū)。
當VDS大于源漏的擊穿電壓時,器件發(fā)生擊穿,則進入擊穿區(qū)。
PMOS與NMOS的傳輸特性曲線類似,但正好落在第三象限,也就是電壓及電流的的方向剛好相反:
以上曲線滿足的公式如下,其中因為PMOS的電流和電壓剛好為負數(shù),其實只要取絕對值就可以了:
公式中:
ε0表示真空介質(zhì)電容率,8.85e-14f/cm
εi表示柵介質(zhì)相對介電常數(shù)
τ表示柵介質(zhì)厚度
由這三個參數(shù)組成的Cox表示為單位面積柵氧化層電容,對于同一工藝來說,是基本不變的。
W表示MOSFET的溝道寬度,L表示MOSFET的溝道長度。所以要提高驅(qū)動電流,無論是飽和還是不飽和狀態(tài)下,一個較大的寬長比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像過馬路,假設每個人(電子/空穴)過馬路的速度一樣,那么馬路兩邊的距離(channel length)越短單位時間內(nèi)能過馬路的人就越多。同樣的,如果馬路越寬(channel width),同時過馬路的人越多,單位時間內(nèi)能夠通過馬路的人也就越多了越多。
羅馬字母μ,表示電子或空穴遷移率(mobility)。需要注意的是,NMOS是電子的遷移率,而PMOS是空穴的遷移率,一般來說在同一個工藝下,NMOS的電子遷移率是PMOS的空穴遷移率的2~3倍,這個數(shù)據(jù)比較重要,將直接影響后續(xù)門電路的設計。
MOSFET的電阻特性
電阻特性可以看成輸入電壓與電流之間的比值變化,因此對于一個MOSFET來說,輸入電壓即為VGS,如果將VS看成0V,則VG為輸入電壓,電阻特性可以看作VG與電流的關(guān)系,比方說如下電路為VGS=VDS,則,所以VG與ID之間的曲線關(guān)系畫在電路邊上:
也因此MOSFET可以被看成是一個Active Resistance(動態(tài)電阻)。
道法自然,追求平衡
數(shù)字電路設計工程師,基本上掌握MOSFET的輸出特性傳輸曲線及其公式中各參數(shù)的比例,就可以了,不是一定要非常了解其原理。
因為電流的大小,決定了電容充電的速度,也就是邏輯電平翻轉(zhuǎn)的速度,當然也就決定了電路工作頻率的高低。同時電流越大,則電路運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功耗越大。所以如果希望通過增加寬長比來獲得更高的工作頻率和性能,勢必增加功耗與面積。
另一個方面,從公式看來,對電容充放電時,MOSFET基本處于飽和區(qū),供電電壓的降低,是減少功耗非常有效的方法,但由于VT大體不變,所以電流的降低又會進一步影響工作頻率。
由此可見,在芯片設計中我們會有一個定律,那就是當功能不變的情況下,成本、性能和功耗(PPA)會相互制約,此消彼長。所以一個好的數(shù)字集成電路工程師,不會追求極致,而是根據(jù)應用需要,選擇往三角形的那一邊偏移,尋求一個平衡點。這與道是一致的。
摩爾定律帶來了什么?
摩爾定律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工藝尺寸的優(yōu)化,從0.18um,到0.13um,到90nm,到65(后來又shrink到55nm),再往后,一直到當前的3nm(實際溝道長度據(jù)說還是5nm)。
首先由工藝尺寸優(yōu)化帶來的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當功能不變時,MOS尺寸減小,面積減少,成本得到優(yōu)化,單位面積上晶體管數(shù)量也就可以增加了:
一般來說,每一個世代(generation)的最小線條尺寸,都是上一個世代的70%,比如0.18um是0.25um的70%,65nm是90nm的70%,這樣做從面積上說,剛好是上一個世代的50%,也就是縮小一半。這就是代工廠每18個月要更新一個世代的原因,為了滿足摩爾定律。
回到尺寸減小帶來的面積減小。由于線條尺寸越來越小,溝道長度(channel length)也越來越小,氧化層厚度降低,由此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擊穿電壓也降低了,為此只能降低供電電壓(VDS和VGS降低)。雖然VT也隨著降低,但仍然是影響工作頻率的主要因素。當然動態(tài)功耗得到優(yōu)化。
其次,氧化層厚度減小,會帶來越來越大的漏電電流,為了控制漏電電流,還是需要調(diào)整器件結(jié)構(gòu),提高VT。降低供電,提高VT,再次降低的工作頻率,只得通過增加寬長比,用面積換取一定的性能。
不可否認,半導體制造工藝尺寸的降低,跟摩爾定律說的差不多,會帶來面積的減少,性能的提高,但并不是線性的。隨著線條越來越小,摩爾定律也逐步不聽使喚,就算減少線條尺寸,但帶來的收益并不是很高,同時還增加了大量的制造成本。所以業(yè)界逐步以應用更新替代摩爾定律,號稱more than moore或者advanced moore,且一次又一次的被重新定義。
本文的限制
本文中的公式和大部分介紹,都是基于尺寸較大的工藝制程,且使用簡單模型。實際設計中,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是大方向不變。
隨著工藝制程的進化,22nm以下,從16nm開始,MOSFET結(jié)構(gòu)就從平面結(jié)構(gòu)轉(zhuǎn)向縱向結(jié)構(gòu)了,本文只是通過傳統(tǒng)的平面結(jié)構(gòu)MOS管,做科普,這對于初入設計的前端工程師來說,已經(jīng)可以用了。
FinFET
FinFET全稱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中文名叫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是一種新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晶體管。FinFET命名根據(jù)晶體管的形狀與魚鰭的相似性。
FinFET從16nm工藝開始出現(xiàn),是一種縱向結(jié)構(gòu)器件,與平面器件不同的是,柵極在兩邊夾住晶體管,使得溝道長度不變的情況下,溝道寬度增加了一倍,且從生產(chǎn)工藝上,更容易控制尺寸,規(guī)避了平面結(jié)構(gòu)制造工藝上的缺陷。
GAAFET
GAAFET是(Gate-all-around FETs)采用的是納米線溝道設計,溝道整個外輪廓都被柵極完全包裹,代表柵極對溝道的控制性更好。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FinFET 溝道僅3 面被柵極包圍。GAAFET 架構(gòu)的晶體管提供比FinFET 更好的靜電特性,可滿足某些柵極寬度的需求。這主要表現(xiàn)在同等尺寸結(jié)構(gòu)下,GAA 的溝道控制能力強化,尺寸可以進一步微縮。
現(xiàn)在主要在3nm工藝下使用。
實際上GAAFET 有兩種結(jié)構(gòu),一種是使用納米線(Nanowire)作為電子晶體管鰭片的常見 GAAFET;另一種則是以納米片(Nanosheet)形式出現(xiàn)的較厚鰭片的多橋通道場效應管 MBCFET,這兩種方式都差不多。
其中 MBCFET 相比納米線技術(shù)擁有更大的柵極接觸面積,從而在性能、功耗控制上會更加出色。傳統(tǒng)的 GAAFET 工藝采用三層納米線來構(gòu)造晶體管,柵極比較薄,而MBCFET工藝使用納米片構(gòu)造晶體管,可以提供更低的工作電壓、更高的電流效率(即驅(qū)動電流能力)和高度的設計靈活性。雖然MBCFET易于生產(chǎn),且能承載更大電流,但柵控能力不夠納米線強。
現(xiàn)在國內(nèi)在立體結(jié)構(gòu)器件制造工藝上與國外還有較大的差距,而從16nm到3nm還有4個世代,如果按照摩爾定律來算,理想狀態(tài)下,我們想達到國外的3nm工藝量產(chǎn),還要6年。這6年,國外的技術(shù)又會發(fā)展到哪里?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