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統(tǒng)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fā)帖/加入社區(qū)
會員中心
創(chuàng)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IGBT的物理結構模型—BJT&MOS模型(1)

冬至子 ? 來源:橘子說IGBT ? 作者:orange ? 2023-12-01 10:17 ? 次閱讀

在前面關于PIN&MOS模型分析中,特別強調了這個模型所存在的一個短板,即所有電流都通過MOS溝道,實際上只有電子電流通過MOS溝道,而空穴電流則通過p-base。

以MOS驅動的PNP晶體管(BJT)模型則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修正,更準確地分析IGBT工作機理。

如圖所示,回顧前面章節(jié)中關于PNP和MOS結構的討論,想象將IGBT切分成MOS和PNP晶體管,那么MOS的源極與PNP的集電極相連接,MOS的漏極與PNP的基極相連。

與獨立的MOS和PNP結構不同之處在于,MOS的漏極與PNP的基極沒有獨立的外接電極接口,正如圖中虛線所示。

電子電流通過MOS溝道,形成PNP的基極電流,使得PNP晶體管導通。需要注意的是,IGBT的集電極和發(fā)射極與PNP的命名方式相反。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基于BJT&MOS模型的IV特性?;仡櫛菊碌谝恍」?jié)基于PIN&MOS模型所推導出的IV特性表達式,如下:

圖片

表達式中的第一項為PIN壓降,第二項為MOS溝道壓降。因為圖片,且電子電流和空穴電流經(jīng)過PIN的部分,兩種模型并無差別,所以第一項不用調整。第二項則需要將圖片替換為電子電流圖片

回顧“IGBT中的若干PN結”一章中對于PNP增益的分析,定義圖片為共發(fā)射極的電流增益,共基極電流增益為圖片,那么

圖片

所以,電子電流圖片與總電流圖片關系為,

圖片

將上面圖片表達式中MOS溝道電流替換成圖片,即得到基于BJT&MOS模型的IV特性。

圖片

因為MOS溝道壓降多了圖片系數(shù),顯然結果應小于PIN&MOS模型。

舉例:基于PIN+MOS模型,假設IGBT芯片厚度100μm,溝槽寬度1.5μm,溝道深度3μm,柵氧厚度120nm,載流子壽命5微秒,閾值電壓為5V,柵極施加電壓為15V,電流增益圖片=0.5,我們比較一下基于PIN&MOS模型和基于BJT&MOS模型的IGBT的IV特性曲線,計算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片

其中藍色曲線是基于PIN&MOS模型得出的IV特性,而紅色曲線則是基于BJT&MOS模型得出的IV曲線,顯然后者的壓降更低。同時黃線為PIN部分的導通壓降,隨著PNP增益圖片的增大,MOS部分的電壓降低,IGBT的IV特性逐漸向PIN特性趨近。所以,增大PNP的電流增益可以有效降低IGBT的導通壓降,但同時會犧牲掉一些其他特性,如飽和電流會隨圖片增大而快速上升,導致其短路耐受能力大幅下降。

因為MOS溝道電流存在一個飽和電流值,所以IGBT也自然存在一個飽和電流值,它們之間的比例也應該是圖片的關系,即

圖片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wǎng)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fā)燒友網(wǎng)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guī)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IGBT
    +關注

    關注

    1267

    文章

    3793

    瀏覽量

    249044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

    文章

    9693

    瀏覽量

    138203
  • MOS
    MOS
    +關注

    關注

    32

    文章

    1271

    瀏覽量

    93777
  • BJT
    BJT
    +關注

    關注

    0

    文章

    222

    瀏覽量

    18174
  • 基極電流
    +關注

    關注

    1

    文章

    31

    瀏覽量

    3229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IGBT物理結構模型—PIN&MOS模型1

    分析IGBT,一般可以采用兩種模型,一種是簡化的“PIN+MOS模型,一種是更切合實際的“PNP+MOS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1-30 17:00 ?1949次閱讀
    <b class='flag-5'>IGBT</b>的<b class='flag-5'>物理</b><b class='flag-5'>結構模型</b>—PIN&<b class='flag-5'>amp</b>;<b class='flag-5'>amp</b>;<b class='flag-5'>MOS</b><b class='flag-5'>模型</b>(<b class='flag-5'>1</b>)

    IGBT物理結構模型—PIN&amp;amp;MOS模型(2)

    上一節(jié)的分析中,僅考慮了PIN1,而未考慮PIN2。PIN1MOS結構相連接,而PIN2則與基區(qū)相連接。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1-30 17:03 ?1024次閱讀
    <b class='flag-5'>IGBT</b>的<b class='flag-5'>物理</b><b class='flag-5'>結構模型</b>—PIN&<b class='flag-5'>amp</b>;<b class='flag-5'>amp</b>;<b class='flag-5'>MOS</b><b class='flag-5'>模型</b>(2)

    IGBT物理結構模型—PIN&amp;amp;MOS模型(3)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載流子電流為零并不意味著載流子濃度為零,反之亦然。對于PIN1結構,因為陽極和陰極的多子濃度遠大于少子濃度,所以可以忽略少子電流;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2-01 10:08 ?857次閱讀
    <b class='flag-5'>IGBT</b>的<b class='flag-5'>物理</b><b class='flag-5'>結構模型</b>—PIN&<b class='flag-5'>amp</b>;<b class='flag-5'>amp</b>;<b class='flag-5'>MOS</b><b class='flag-5'>模型</b>(3)

    IGBT物理結構模型BJT&;amp;MOS模型(2)

    上一章講到了IGBT的飽和電流,與MOS的飽和電流之間存在圖片的倍數(shù)關系,這使得IGBT飽和電流比MOS大很多。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2-01 10:20 ?867次閱讀
    <b class='flag-5'>IGBT</b>的<b class='flag-5'>物理</b><b class='flag-5'>結構模型</b>—<b class='flag-5'>BJT&</b>;<b class='flag-5'>amp</b>;<b class='flag-5'>MOS</b><b class='flag-5'>模型</b>(2)

    IGBT穩(wěn)態(tài)分析—電流與電荷分布的初步分析(3)

    在《IGBT物理結構模型》中,我們將IGBT內部PIN結切分成了PIN1和PIN2(見上一節(jié)插圖), 因為PIN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2-01 10:43 ?966次閱讀
    <b class='flag-5'>IGBT</b>穩(wěn)態(tài)分析—電流與電荷分布的初步分析(3)

    高壓MOSFET與IGBT SPICE模型

    發(fā)生故障,僅僅是因為某些數(shù)字性溢出故障。 圖1:超級結MOSFET (a)和IGBT (b)橫截面,模型中包含嵌入式樣品制程參數(shù) 圖2:可從一個物理
    發(fā)表于 07-19 07:40

    無紋波控制系統(tǒng)仿真結構模型

    計算機控制實驗總結計算機控制實驗報告  班級:姓名:學號:  實驗二最少拍控制系統(tǒng)  1.實驗結果  圖2-1單位階躍輸入下最少拍有紋波控制系統(tǒng)仿真結構模型  圖2-2單位階躍輸入下最少拍有紋波
    發(fā)表于 09-01 08:03

    如何對雙母線結構模型進行仿真

    怎樣去搭建一種電力電子仿真模型?如何對雙母線結構模型進行仿真?
    發(fā)表于 09-24 10:28

    UMTS的物理結構模型

    UMTS的物理結構模型
    發(fā)表于 09-18 15:13 ?1268次閱讀

    IPTV的系統(tǒng)結構模型

    1是一個IPTV系統(tǒng)結構模型,此模型已在國內一些城市得到實際應用。在此模型結構圖中,整個IPTV系統(tǒng)分為兩大部分:后臺部分和用戶接入部分
    發(fā)表于 01-19 00:34 ?2991次閱讀
    IPTV的系統(tǒng)<b class='flag-5'>結構模型</b>

    關于邏輯和物理構模型開發(fā)之間的迭代

    方法,架構活動都需要在邏輯架構模型開發(fā)和物理構模型開發(fā)之間花費幾次迭代,直到邏輯和物理構模型一致并提供必要的詳細級別。最初的架構活動之一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1-11 11:20 ?1866次閱讀

    AMP01 SPICE宏模型

    AMP01 SPICE宏模型
    發(fā)表于 04-14 08:52 ?0次下載
    <b class='flag-5'>AMP</b>01 SPICE宏<b class='flag-5'>模型</b>

    AMP02 SPICE宏模型

    AMP02 SPICE宏模型
    發(fā)表于 04-14 08:55 ?0次下載
    <b class='flag-5'>AMP</b>02 SPICE宏<b class='flag-5'>模型</b>

    AMP01 SPICE宏模型

    AMP01 SPICE宏模型
    發(fā)表于 06-17 15:53 ?0次下載
    <b class='flag-5'>AMP</b>01 SPICE宏<b class='flag-5'>模型</b>

    AMP02 SPICE宏模型

    AMP02 SPICE宏模型
    發(fā)表于 06-17 15:55 ?2次下載
    <b class='flag-5'>AMP</b>02 SPICE宏<b class='flag-5'>模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