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自此打開了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大門。到了2014年,大量適用于普通消費者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問世,2015年更是達到了一個大的爆發(fā)點。然而,緊接著在2016年,卻逐漸遭到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質疑,在CES 2017上,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專屬展區(qū)更是被撤銷。從這些事件來看,雖然外形設計、內部功能等變得更為多樣,但“雞肋”一詞也成為了這類產品經久不衰的“代名詞”。
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依然是主角
根據IDC的統(tǒng)計,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最高的前五名分別是Fitbit、小米、蘋果、Garmin和三星。眾所周知,這幾家公司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主打產品都是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
通過這個排名來看,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地位還是足夠穩(wěn)當的。但是,從增長幅度來看,蘋果Apple Watch的全年銷量下降了7.9%,其與四家都有所增長,以小米和三星的增長最為明顯。不過,依據2016年的情況來看,小米的銷量和份額增長應該歸功于添加了一塊顯示屏的小米手環(huán)2,至于三星,除開手環(huán)這一設備,VR頭顯Gear VR應該為其市場助力不少。
其他智能可穿戴設備新力量正迎頭趕上
除開小米和蘋果之外,在國內市場上,其他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的增長幅度并不大,因而,在整體的增長中,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可能并沒有占據絕對的地位。
根據市場份額的變化,我們從中能夠獲知兩點信息:
一個是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雖然相比往年有所起色,但是整體優(yōu)勢正在逐漸呈現衰弱;
另一個是包括VR頭顯、智能服裝等在內的其他智能可穿戴設備正在崛起,其中,據市場調研公司Super Data聯合開發(fā)平臺Unity發(fā)布的數據報告,2016年VR頭顯設備的全球出貨量為630萬臺。
對于智能可穿戴設備 消費者有話要說
時至今日,除了已經在人們視野中出沒多次的智能手環(huán)和智能手表、智能服裝、智能跑鞋等可穿戴設備也是常常見諸網頁報道中。另外,由于VR/AR的發(fā)展,相關可穿戴設備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勾起了人們的購買欲望。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整體上,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情況還是相當不錯的,呈現一個上升趨勢。與此同時,價格太貴、續(xù)航能力差、功能不實用、對測量數據準確性的質疑……在消費者的使用中,關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一系列問題也開始出現。
據調查顯示,智能手表的棄用率(abandonment rate)為29%,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包括消費者認為不實用、用膩了等等。Gartner研究總監(jiān)Angela McIntyre表示:“用戶對設備的棄而不用,對產業(yè)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相對于穿戴式設備的使用率,其棄用率顯得相當之高。”
另外,基于對2017年第一季度的市場調查,全球領先的獨立市場研究咨詢公司Mintel發(fā)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最受歡迎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是智能手環(huán),有52%的中國市民擁有智能手環(huán)。而在銷量、普及率之外,Mintel的報告也顯示,有32%的中國城市網民僅僅把智能可穿戴設備當成一種時尚。
雖然上面的兩項數據僅僅只是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的相關數據,但一直以來,該類產品就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一個“縮影”。在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因為實用性太差等因素,消費者對其了解和購買的欲望正在漸漸消減,而放到整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大環(huán)境中,這又何嘗不是一個“通病”?
基于市場和消費者 智能可穿戴設備應當吸取哪些教訓?
以國內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為例,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的市場規(guī)模為125.8億元人民幣,發(fā)展至2018年,這一數據將接近于400億元人民幣。對于這些數據,雖然到時結果未必準確,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從這兩年的市場情況來看,即使智能可穿戴設備在功能等方面都有著“硬傷”,也不妨礙其市場的增長。比如讓智能可穿戴設備飽受“詬病”的2016年,在消費者、媒體等一致唱衰的時候,其銷售數量的增加幅度還是相當可觀的。
事實上,雖然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市場都有所增長,但當談及“落地”之時,縱然是已經實現商業(yè)化的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等硬件設備,它們也沒有實現該目標。
隨著在市場中的沉浮,對于智能可穿戴設備而言,在實現“落地”之前,它們需要新吸收幾點教訓:
智能可穿戴設備應與物聯網相結合,將“智能性”落實到位
縱觀整個市場,除了VR頭顯等設備,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主流功能還是生理數據的的監(jiān)測、通話等。單從期望實現的目的來看,這些功能還是相當不錯的,但當我們將之投放到市場,問題就會一一出現。
在過去幾年中,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發(fā)展方向有所跑偏。以智能手環(huán)為例,大多數的產品是缺乏臨床驗證的,這使得很多用戶對手環(huán)系統(tǒng)給出的數據持質疑態(tài)度。
目前,不僅僅是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智能服裝、智能跑鞋等設備的首要宣傳點就是生理數據的實時監(jiān)測,但這也是最為受到消費者詬病的地方。首先是數據的準確性無人能夠保證,其實是數據的反饋效果并沒有起到實際的效用,從而讓消費者對這類設備逐漸喪失興趣,直至棄用。
由此,在功能開發(fā)之際,如何與物聯網相結合,讓所收集的數據能夠起到實際作用,真正實現“智能性”是智能可穿戴設備所需要考慮的事。
智能可穿戴設備要能夠從本質上脫離于智能手機,獨立存在全球領先的獨立市場研究咨詢公司英敏特資深科技分析師徐天韻表示,“年輕消費者對于這類產品的接受度一定是更高的,不過縱觀整體,由于缺乏突破性產品,以及高普及率的智能手機能夠提供與可穿戴產品類似的功能,可穿戴設備市場面臨可持續(xù)增長的挑戰(zhàn),尤其是智能手環(huán)和智能手表??纱┐髟O備要想實現可持續(xù)增長,突破性產品和較低的入門價格是關鍵?!睆倪@句話中,我們了解到,當前智能可穿戴設備有些過于依賴智能手機,且在功能上也出現了過多的重復,從而在使用中顯得不夠便捷和多余。
智能可穿戴設備在功能上要能夠脫離于手機的依賴,并與一般智能手機功能做出區(qū)隔。由此一來,智能可穿戴設備才能體現出本身的獨特性,從而一步步的滲透消費者生活,改變消費者習慣,最后在市場站穩(wěn)腳跟。
其中,所謂的能夠獨立不僅僅是通過插入SIM卡實現通話的獨立,更是能夠將第三方APP或相關功能與設備進行完美融合,讓消費者能夠在使用某些APP時享受到不下于手機端的體驗。
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定位要更為精準細化,而不是一攬子全包
前面也提到,當前,通話、數據監(jiān)測等都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除了前面所說的,這些功能與智能手機的重復率過高之外,定位模糊也是一個問題所在。
外骨骼機器人、智能運動手表、智能醫(yī)療手環(huán)……這些都是針對某一細分領域而打造的產品。從當前的產品推出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運動智能手表新品被推向市場,而一些手環(huán)為了能夠很好的顯示數據,功能變得更為靈活,顯示屏也成為了基礎配置之一。
另外,從資本看好的情況來看,根據鎂客網每周所做的投融資匯總統(tǒng)計,自年初至今,在300多起投融資事件中,關乎智能可穿戴設備公司的一共發(fā)生5起融資和1起收購:1家是從事外骨骼機器人研發(fā)的尖叫科技,3家是主攻醫(yī)療可穿戴設備的ReThink Medical、Verily和橙意家人,1家是專注打造運動可穿戴設備以及數據分析共享平臺的TuringSense;至于被收購的則是被Fitbit納于麾下的智能手表公司Vector。
從這種種情況來看,不管是投資者還是廠家,他們已經漸漸意識到了“定位不夠清晰”這個問題。從長遠角度來講,在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相對于一開始一股腦的將所有功能加注在產品上,從某一細分領域為切入口,然后慢慢擴展,不失為一個好的迂回政策。
總結
從整體市場來看,智能可穿戴設備還是蒸蒸日上的。不過,在這背后,我們也看到了其中的“偽市場”,或者說“市場偽需求”。當前,智能可穿戴設備廠商正在進行一輪洗牌中,Pebble、微軟等或被收購,或主動退出市場。等到這一輪洗牌的結束,相信該市場“野蠻式的增長”行為將放緩,一些“硬傷”也將得到改善,從而帶動整個市場的良性發(fā)展。
總結一下,對于智能可穿戴設備,其所需記住的教訓主要就三點:從消費者需求出發(fā),將智能功效從表面功夫落實到實處;在消費者和市場需求之外,多做出一些創(chuàng)新,而不是成為智能手機的附庸甚至是復制品,基于消費者的需求打造出更多的獨特性;術業(yè)有專攻,明確自身的定位,先將自身的根基打牢。
事實上,從本質來講,這三點教訓可以歸納成一句話,那就是基于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不可盲目為產品加載功能,而是在功能落實的同時又具備相當的獨特性。這其中涉及到的是一個用戶粘性的關鍵,功能真實有效,在具備獨特性的同時且切中要害,如此才能夠抓住消費者的心。
-
智能手表
+關注
關注
36文章
3290瀏覽量
114089 -
可穿戴設備
+關注
關注
55文章
3815瀏覽量
167045
原文標題:智能可穿戴設備下一步該怎么做
文章出處:【微信號:ofweekwearable,微信公眾號:OFweek可穿戴設備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