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完善靜態(tài)充電技術和標準,持續(xù)推廣降低成本之外;動態(tài)無線充電也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方向。
時至今日,無線充電技術對大眾而言,已不再是一件新鮮事。在消費電子領域,iPhone等多款高端手機早已支持無線充電的功能。但在汽車領域,即便是新能源大潮如此洶涌,擁有無線充電功能的汽車卻依然寥寥無幾,直到這兩年,我們才看到寶馬550e、榮威Marvel X等乘用車開始陸續(xù)支持無線充電功能。
那么這項技術是什么原理,發(fā)展現(xiàn)狀如何,未來何去何從?且聽這篇文章為大家簡要道來。
支持無線充電的蘋果與寶馬
一、 車用無線充電技術溯源
無線充電技術可以上溯到赫茲和特斯拉,其奠基人正是著名發(fā)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特斯拉先生在19世紀末的哥倫比亞世博會上,首次用無線電能傳輸的方式將一盞磷光燈點亮。而無線輸電技術的早期發(fā)展,也充滿了特斯拉的夢想與實踐。
特斯拉與沃登克里弗塔?
在特斯拉的宏偉設想中,利用地球作為內導體、電離層作為外導體,在二者之間利用電磁波實現(xiàn)遠距離輸送電力。直到1901年,被稱為特斯拉最大夢想的“沃登克里弗塔(Wardenclyffe Tower)”,在銀行家摩根的資助下建成,并開始進行無線輸電實驗。這座傳奇之塔在之后與傳說中通古斯大爆炸的關系已然成謎,特斯拉也因為這座塔停止運作后陷入了財政危機。
無線輸電技術發(fā)展?
在這之后的100年里,無線輸電技術雖然陸陸續(xù)續(xù)出現(xiàn)在各式各樣的實驗研究里,但從未開始過真正的商業(yè)化運營。毫無疑問,高效是這項技術應用的首要要求。
汽車無線輸電則更為特殊——除了效率的需求之外,這更多是由于汽車的特性決定的:
功率需求:汽車無線充電功率等級較高,由于電動汽車電池大,充電時間要求盡量短,因此需要充電系統(tǒng)有幾千瓦乃至幾十千瓦的功率;
間距與尺寸:汽車無線充電的間距是由汽車離地間距決定的,根據SAE輕型車無線輸電的標準中,距離等級分為10-15/14-21/17-25cm,這與手機無線充電也大為不同,與此同時,充電線圈的大小也要盡量匹配汽車,盡可能輕;
效率:由于有線充電效率極高,因此無線充電就務必要達到至少85%的效率,才具有商業(yè)化的意義;
數據通訊:對于汽車來說,這套系統(tǒng)需要駕駛員遙控操作,此外該充電系統(tǒng)的開啟與信息傳導也是必需的——車端電池的需求充電電流、安全狀態(tài)等信息要傳回到地面端。
而隨著電動汽車的推廣,電力電子和電池技術的進步,汽車無線充電也終于再次回到了舞臺上,盡管只是主流舞臺的小節(jié)目,但也逐漸引起了大眾的關注。
二, 無線充電技術原理
那么,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是什么原理呢?它并不是什么天頂星科技,但是還是有一些門道可說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常用的無線電廣播、Wifi等屬于無線信息傳輸,不屬于無線能量傳輸。而如果將無線電能傳輸,按傳輸距離遠近進行分類,從遠到近可以分為微波、激光、超聲波、電場耦合和磁場耦合五類技術。有的研究者根據 (D是發(fā)射線圈最大直徑,λ是電磁波波長)將這些技術區(qū)分為遠場區(qū)與近場區(qū)兩類。
無線輸電技術按功率與距離分類,圖中Resonant inductive coupling即是所謂磁耦合諧振無線充電,原圖: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Vehicular Applications: Overview and Challenges
遠場區(qū)技術更適用于長距離、低效率需求的電能傳輸;而近場區(qū)技術的近距離高效的特征,則讓它更適用于近距離無線輸電,而在近場區(qū)技術中,電場耦合式功率較小,而磁場耦合技術則更為適合。
傳統(tǒng)的磁場耦合技術僅適用于近距離,而2007年MIT教授Marin Soljacic團隊的研究表明,在發(fā)射和接收端加入調諧網絡后設計的磁耦合諧振無線輸電,可以進一步提高傳輸距離,在兩米距離點亮了60W功率的燈泡,并仍保持了40%的效率。這一研究重新點燃了無線輸能領域的研究熱情,后來的研發(fā)投入使得電動汽車無線輸電的需求得到滿足(距離15-50cm;效率大于85%;千瓦級大功率),使之商業(yè)化成為了可能。
MIT團隊實現(xiàn)的磁耦合諧振式無線充電,讓相距二米的燈泡持續(xù)發(fā)亮,是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
而在磁耦合諧振無線輸電的技術基礎上,研究者和工程師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線圈設計、諧振網絡構建等方面的工作。而如果將汽車無線充電分為兩類,可以分為靜態(tài)無線充電與動態(tài)無線充電兩類。這樣的分類很容易理解,可以認為分別是停車充電與開車充電的差別。
豐田無線充電示意圖,屬于靜態(tài)無線充電
英國無線充電公路概念圖,屬于動態(tài)無線充電
三, 實地案例與發(fā)展難題
我恰好參加過相關無線充電示范運行的測試研究。并在兩年前有機會到訪其中一條無線充電客車線路,該充電系統(tǒng)的具體參數不作介紹,它的實車傳輸效率實際已經可以達到較高的程度,超過了87%。下面簡單講講這個示范的無線充電案例。
無線充電客車充電位,實地拍攝
在這條運營線路中,有兩個充電位布置在公交始發(fā)站,有四輛無線充電公交車與四輛燃油車交替運行。下圖中停車位鋪設的長方形充電位即埋設的兩組充電原邊線圈,在客車車底安裝了副邊線圈,當客車停放入位后,對準充電位,則可以由司機開啟無線充電。
總體來看,無線充電相對于有線充電的優(yōu)勢是得到發(fā)揮的,那就是司機不需要插拔充電頭,避免有線充電插頭的損耗,可靠性高;司機在駕駛位上停完車一鍵即可充電,操作簡單,無需專業(yè)人員;無線充電技術的效率足夠,可以達到87%以上;無線充電線圈的設計功率為單個30kW,兩組線圈即使限功率運行,也可以達到40kW以上的充電功率。此外,大家比較關心的電磁輻射問題,在充電過程中的實地的電磁輻射水平符合ICNIRP 2010的輻射標準。
但與此同時,實際運營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 由于對充電線圈對正要求還較為嚴苛,停入停車位后,司機需要反復進行車輛位置的調整以確保對齊,這對于大公交車來說非??简炈緳C停車技術,平均大約需要花費一分鐘的時間來調整停車位置;
二, 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司機開啟充電后,充電系統(tǒng)需要約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才能夠全負荷運行,這意味著在公交站臺設置充電位,隨時停車隨時充電的設想,以目前的技術水平還難以實現(xiàn)。當然,這是2016年的技術水平了,該問題也可能是為了保證電路安全特意設計的,或許存在優(yōu)化空間。
那么阻礙無線充電在汽車領域推廣的問題有哪些呢?
第一點是技術本身優(yōu)點不明顯。
目前來看,如果停留在靜態(tài)無線充電,和有線充電比較來看,其主要的優(yōu)勢就是方便,無線輸電效率盡管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但卻仍然低于有線充電。
靜態(tài)無線充電還存在著一些小毛病有待解決,例如如何檢測、排除充電兩端線圈中的異物?這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要知道如果有任何金屬部件,哪怕是回形針,一旦落在了兩個線圈中的落葉里也有可能引起火災。又或是有小貓小狗等活物,處于兩個線圈中,大功率輸電也會給動物帶來很大的安全威脅。
而動態(tài)無線充電,雖然沒有上述的小問題,優(yōu)點很大,但是實施起來成本極高,需要改造的不僅僅是一個車位,而可能是一整條道路的大幅度改造與維護,成本極高。
第二點是缺少統(tǒng)一標準。
盡管SAE在兩年前推出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標準SAE TIR J2954,中興、華為、高通的踴躍投入,也有機會成為該領域的標準制定者。但與此同時,缺少技術標準也恰恰限制了該技術的普及。更不用說,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標準的設立,不僅僅是汽車領域的工作,還需要修訂國內外相關電磁管理的標準條例;此外還需要同時與國際電磁機構互相報備,以確保相關頻段的無線電波不會受到影響。目前國內無線充電系統(tǒng)標準仍在草案階段,其他各國也都需要克服該問題。
第三點是電磁輻射的公眾疑慮。
盡管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理論表明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程度,而輻射水平的評價,也只能參考各研究組織公布的限值。但是對于公眾來說,電磁輻射本身就是一個“敏感詞”,無線充電能不能被大眾所接受,也同樣有待觀望。
目前某無線充電系統(tǒng)EMF水平滿足ICNIRP(2010), 但很可能超出GB 8702限值
相關研究也有很多,針對車內外的乘客進行了輻射值的測量,數據顯示符合國際標準,但更加嚴格的國內標準卻未必能夠滿足。
結語:
最后,關于無線充電未來的發(fā)展,研究者們非常欣喜地看到車企巨頭如豐田、日產、本田、寶馬;供應商如博世、高通、華為、中興等等公司紛紛投入其中大力推廣無線充電。而除了完善靜態(tài)充電技術和標準,持續(xù)推廣降低成本之外;動態(tài)無線充電也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方向。限于成本,動態(tài)無線充電即使是示范運營還不多,目前來看,固定線路的運行,如快速公交(BRT)、園區(qū)無人物流車、廠內AGV這些場景,或許將是動態(tài)無線充電的突破所在。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