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交通擁堵,人類一直絞盡腦汁。
但很遺憾,直到今天,我們也沒見過太滿意的解決方案。拍牌、限行?影響新車銷量不說,本質(zhì)上強行剝奪了市民購車、出行的權利。征收擁堵費?民眾輿論的大力反對,誰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完善收費制度。指望自動駕駛?就算自動駕駛真的實現(xiàn)商業(yè)化落地,也只能一定程度緩解交通擁堵,而不是徹底解決。試想:5000臺車輛堆積在東三環(huán),哪怕全都是自動駕駛,結果也依然是堵到天亮。問題的核心在于,無論政策、技術如何變化,有一點始終不變:有限的道路資源。就算把1個必勝客Pizza切成100份,也喂不飽10個成年人。而道路資源做不到大幅擴張,解決擁堵也只是天方夜譚。正是在這個前提之下,有人開始提出新的方案:既然道路資源很難大刀闊斧暴增,地鐵的客流承載力也有限,何不開發(fā)空中交通資源?有人敢想,也有人敢干。飛行汽車就這么來到我們面前,當然,還有這篇文章的主角:Volocopter。一、從吉利的布局說起就在本周一,飛行汽車公司Volocopter宣布:他們完成了C輪5000萬歐元的融資,由吉利控股領投,戴姆勒參投,兩家公司各持股10%另外,Volocopter還將與吉利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將他們的城市空中出行方案引入中國,而Volocopter產(chǎn)品在中國的生產(chǎn)和市場推廣則由吉利負責。如果你對飛行汽車領域足夠關心的話,一定知道:這已經(jīng)不是吉利的第一次在這個領域布局了。2017年,他們就收購了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ffafugia。去年4月,這家公司還對外宣布:將在2023年推出垂直起降的飛行汽車。
?
接二連三的在飛行汽車領域布局,讓外界徹底看清了一點事實:吉利堅決押寶這個出行市場。除此之外,更多人也開始關心:這一次的Volocopter,又是什么來頭?二、18個螺旋槳就能帶你飛2010年,一個叫做Volocopter的團隊提出一個idea:無人機既然可以垂直起降,那能不能載上人類?誰能想到,這個idea并沒有停留在隨便說說而已。第二年,他們接連打造了兩款原型機:VC1、VC2。結構并不復雜,僅僅是利用十幾組螺旋槳,就能順利載起一個人。
?
VC1
?
VC2idea的成功驗證,驅動著Volocopter趁熱打鐵。2013年,他們發(fā)布了概念機VC200。而到2016年,試驗飛機則在德國進行了首次試飛
?
VC200這期間,Volocopter的一系列舉動也吸引了風投的注意力。2013年,他們拿到50萬歐元的種子輪融資。2017年8月,由戴姆勒參與、英特爾跟投的2500萬元歐元融資,讓Volocopter有了持續(xù)研發(fā)的資金池。正是這一年,他們推出了一款真正成熟的產(chǎn)品:2X。
?
6個Y型支柱構成螺旋槳支架,每根支柱上有3個螺旋槳,一共18個螺旋槳組成了多旋翼飛行器。飛行汽車總重量290kg,可負載160kg,相當于兩個成年男性的重量。(當然,體重太大的男士顯然超過這個數(shù)字)
?
2X配置表和無人機一樣,2X飛行汽車采用電力驅動。充滿一次電,飛行時長為30分鐘,續(xù)航里程為30km。而從2017年發(fā)布開始,Volocopter 2X先后在迪拜、赫爾辛基、新加坡拿到了飛行許可牌照,并且全都順利完成了試飛。其中,既有飛行員駕駛,又要自動駕駛測試。單純的測試肯定不夠,這期間,他們花費了大量時間解決產(chǎn)品問題:安全、噪聲、電耗。安全:從2011年的首次試飛算起,一直到2019年。8年間,Volocopter一共進行了超過1000次的飛行測試。他們希望向空管機構證明一點:哪怕飛行汽車大批商業(yè)化運營,與傳統(tǒng)飛機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完全協(xié)調(diào)到位。只有這些還不夠,Volocopter知道:用戶對于飛行汽車的安全性始終抱有芥蒂。在產(chǎn)品迭代過程中,陸續(xù)加上了備用電池、若干降落傘,用來防止飛機汽車墜毀。產(chǎn)品設計、維修、操作員培訓、制造,照著國際航空機構提供的標準運行,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設計安全冗余。最終,他們通過了歐盟航空安全局(EASA)的安全標準。
?
噪聲:直升機的噪音有多大,絕大多數(shù)人都深有體會。假設,一群飛行汽車以直升機般的噪音密集飛行,又是什么體驗?恐怕不敢想象。
Volocopter最開始就想到了這一點,他們發(fā)現(xiàn):人類的聽覺對于單一的突出噪聲源,非常敏感。而對幾處分散的微弱噪聲,感知并不明顯。從這點下手,他們縮減了18個螺旋槳的盤片重量。最終效果就是:由直升機的一個螺旋槳噪聲源,分散為飛行汽車上的18個螺旋槳噪聲源。Volocopter的官網(wǎng)提供了這么一組數(shù)據(jù):同樣飛行高度上(75米),直升飛機的噪聲分貝為82dB,Volocopter 2X的噪聲分貝則為65dB,僅僅比人類正常談話的聲音略高幾個分貝。
?
電耗:對于飛行汽車來說,最耗電的行駛階段就是垂直起降。無論是起飛還是降落,所有升力都要由推進系統(tǒng)負責。
Volocopter對外公布過一組數(shù)據(jù):他們的2X在垂直起降階段,輸出功率高達500-1000kW。這個數(shù)字什么概念?哪怕起飛、降落時間只有短短3分鐘時間,也足以耗盡50kWh的電量,這相當于一輛標準續(xù)航版本的特斯拉Model 3。更難的還在后面:飛行距離越遠,電池包的重量也就越大,平均算下來能耗越高。
?
也正是這樣,Volocopter才選擇將2X的續(xù)航里程定為30km,追求能耗效率。
當然,負面影響也不小,直接導致他們的飛行汽車一次只能行駛30分鐘。最終,迫使他們采用換電的方式投入未來的商業(yè)化運營。
?
三、NASA:飛行汽車想盈利,還要10年敢押寶飛行汽車,只靠勇氣肯定不夠。事實是:Volocopter對于飛行汽車的商業(yè)模式有過透徹分析,正是對商業(yè)市場的判斷再加上產(chǎn)品本身,才吸引到戴姆勒、英特爾、吉利的注資。飛行汽車市場到底有多大潛力,他們在官網(wǎng)上,說的非常清楚:首先,Volocopter分享了三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1、2030年,60%的人口都要住在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將會不堪重負,解鎖城市空中交通是最好的出路。2、90%以上的大城市,機場距離市中心的都小于30km。3、美國的交通數(shù)據(jù)顯示:70%的公路出行,平均負載人數(shù)為1.3人。
有了這三組數(shù)據(jù),他們才決定:打造一款飛行汽車、續(xù)航里程在30km左右、雙人座位。
?
對于第二點,Volocopter還給出了一組詳細數(shù)據(jù):
70%的大城市,機場距離市中心不到20km,例如:孟買、墨爾本。
93%的大城市,機場距離市中心不到30km,例如:廣州、休斯頓。
?
以上城市中的絕大多數(shù),每天進行的都是短距離出行。而地面道路的平均行駛速度不到50km/h,飛行汽車卻可以真正以80-100km/h的速度行駛。
兩者比較下來,飛行汽車的出行時間可以縮減一半。
Volocopter還拿紐約機場做了舉例:
約翰肯尼迪機場距離市中心不到 30km,乘坐Volocopter的飛行汽車,大約25-30分鐘就可以完成單次出行。
常規(guī)道路交通耗時多久?90%的人超過60分鐘,50%的人甚至超過90分鐘。
?
解決道路擁堵,縮減出行時間。作為一種全新的出行方式,飛行汽車證明了自己進一步商業(yè)化的優(yōu)勢。
但最關鍵的一個點,Volocopter始終沒有提:
飛行汽車何時大規(guī)模落地?何時又能做到盈利?
幸好,以上問題,NASA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和SAE的自動駕駛標準一樣,關于飛行汽車的標準分級,NASA也拿出了一套他們的解釋:
?
一級:在指定區(qū)域內(nèi)部,進行認證測試或者操作演示
二級:結合自動輔助駕駛系統(tǒng),可以投入商業(yè)化使用,并在低密度空域行駛
三級:低密度空域,投入商業(yè)化使用,全方位、有保障的自動駕駛
四級:中等密度空域,商業(yè)化使用,每輛飛行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可以協(xié)作
五級:高密度空域,商業(yè)化使用,高度整合的自動駕駛網(wǎng)絡
六級:普及空中交通方案,持續(xù)優(yōu)化自動駕駛網(wǎng)絡
至于盈利問題,NASA空中出行項目經(jīng)理Davis Hackenberg給出了自己的預測:
從現(xiàn)在開始,飛行汽車要想盈利,至少還要等上10年時間。按照他們的分級標準,Davis Hackenberg預測:2021年,飛行汽車可以實現(xiàn)一級標準。2028年到2030年,則可以看到四級標準落地,那時候才適合討論飛行汽車的盈利話題。
2017年,戴姆勒投資Volocopter后,時任戴姆勒CEO的蔡澈給出了這樣一句寄語:
?
?
未來,駕駛夢一定會切換為飛行夢,人類遲早會開啟第三維度的出行方式。如果蔡澈的寄語真的實現(xiàn),不僅僅是Volocopter、戴姆勒、英特爾、吉利的勝利,更是人類追求更高效率出行方式的勝利。另外,還將證明一件事:在自我顛覆的道路上,人類從來沒停下過腳步。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