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計劃造車到研發(fā)無人駕駛系統(tǒng),蘋果在汽車領域的發(fā)展,似乎一直以來都沒有走上“正軌”,坎坷連連,如今,有消息透露,特斯拉的股票持續(xù)下跌,蘋果或有意向趁機入股,借其一臂之力提振造車業(yè)務。
美東時間5月21日,財經頻道CNBC引述知情人士的透露稱,“有充足證據(jù)表明”,早在2013年,蘋果就曾計劃以240美元/股的價格收購特斯拉。該分析師還補充道,在特斯拉股價持續(xù)下跌的態(tài)勢下,蘋果可能對收購特斯拉仍然感興趣。
Roth Capital Partners的高級研究分析師克雷格歐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經過反復確認,我完全相信蘋果競購特斯拉的消息是準確的。盡管我不知道它是否進入了正式的文書工作階段。”他表示,蘋果的“泰坦”項目正在開發(fā)一款自動駕駛技術的電動汽車,目前仍在進行中,蘋果或對使用特斯拉的電動汽車技術感興趣。
這個可能性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造車”5年時間,蘋果可謂坎坷連連。近年因主業(yè)不振,業(yè)績難守導致分身乏術,在產品研發(fā)進程上大幅落后行業(yè)領先者,相比之下,特斯拉雖然也是“難兄難弟“,且近期遭遇市值危機,股價一瀉千里,其獨有的優(yōu)勢卻能為蘋果解決多重問題,兩者相互扶持,是否能夠走遠呢?
蘋果“造車”五年,諱莫如深
2013年前后被公認為自動駕駛企業(yè)正式形成規(guī)模的元年,在消費類電子設備業(yè)務前沿的蘋果也嗅到了行業(yè)氣息。根據(jù)蘋果IPod業(yè)務高級副總裁Tony Fadell的說法,喬布斯在2008年發(fā)布iPhone一代時,就表示對蘋果汽車的計劃感興趣。
在2008年,喬布斯本人正為病痛所擾,他的“異想天開”也并沒有使蘋果抓住另一個“改變世界”的機會。整個造車計劃雖然最終啟動,但路程頗為兜轉,且在數(shù)年之中諱莫如深。
蘋果造車最初見諸報端是在2014年。當年有媒體爆出,庫克從奔馳和福特挖來兩位高管,意在啟動一項關于電動汽車的造車計劃。到了2015年2月,外界盛傳蘋果已雇用大量的員工研發(fā)電動汽車,并且車輛外觀為minivan(小型車),車輛可能在2020年上市。到了同年9月, 車輛上市日期推早到了2019年,曾有媒體透露蘋果計劃研發(fā)的車輛為主打電動功能的非高級自動駕駛汽車。
2015年11月,蘋果又與自動駕駛公司Torc Robotics合作推出Baja計劃,改造兩輛雷克薩斯SUV的傳感器。在2016年,媒體爭相曝光了蘋果造車“Titan”計劃的新任主管,輿論一致認為蘋果在汽車領域的重心仍舊是“造車”。蹊蹺的是,這一年9月,蘋果被媒體爆出裁員事件,但稱“Titan”計劃仍有大約千人左右的員工。
到了2017年,蘋果似乎覺得時機已到,終于開始正面表態(tài)。背景是,當年4月,蘋果正式獲得了美國加州自動駕駛測試的許可,并以雷克薩斯RX450h為原型改造的測試車開始了路測,這也算是蘋果造車計劃首次出現(xiàn)成果。
蘋果到底是要造車,還是做技術提供方始終不明確。2017年時,庫克對外表示,蘋果正集中精力發(fā)展自動駕駛系統(tǒng),但不一定會生產出某款“車的產品”,這引發(fā)有關蘋果造車角色的三種猜想:是自動駕駛系統(tǒng)、電動汽車,還是共享汽車服務?
2018年,庫克承認,公司正致力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fā)。根據(jù)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信息, 截止2018年9月,蘋果在加州注冊了70輛無人駕駛車,僅次于第一名通用(175輛),第二名的Waymo(88輛)。盡管經歷了員工竊密事件,蘋果的Titan團隊規(guī)模此時仍有5000人。
沒等到蘋果無人車,卻等來了裁員
時至2019年,傳言原定今年上市的“蘋果汽車”卻并未如期而至,反而是裁員消息率先傳開,公開的技術測試成果也不如人意。
1月份,蘋果宣布在“泰坦計劃”部門裁員190人,其中以工程師為主,包括38名項目經理、33名硬件工程師、31名產品設計工程師以及22名軟件工程師。
同在今年年初,蘋果向加州車輛管理局(DMV)提交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份期間,無人車道路測試時的“脫離報告(disengagement report)”。
該報告詳細記錄了蘋果的測試車輛退出自動駕駛模式的數(shù)據(jù),如安全駕駛員接管車輛的次數(shù)、接管車輛時行駛的里程數(shù)。結果顯示,蘋果的均脫離次數(shù)為871.65次/1000英里,也就是說,平均每開1.1英里,蘋果就要掉一次鏈子。而排名第一的Waymo在累計11154.3英里的路測里程中,脫離水平0.09次/1000英里。
這些表現(xiàn)似乎證明,在2014年才正式起步的蘋果已經落了后手。早蘋果5年入行的谷歌,其姊妹公司W(wǎng)aymo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技術如今已無人能敵,均脫離里程是第二名通用的兩倍,是第三名Zoox的三倍,蘋果根本不能望其項背,技術積累仍然需要時間。
蘋果在戰(zhàn)略方向上也難言成熟。從 開發(fā)無人駕駛系統(tǒng)到造電動車,蘋果的研發(fā)核心一度“失重”,使得一方面電動汽車未出世就夭折,一方面無人駕駛進展緩慢,可謂是“兩敗俱傷”。
不穩(wěn)定的戰(zhàn)略是由不穩(wěn)定的決策者帶來的,據(jù)悉,蘋果高層所聘請的管理者都是來自不同頂級企業(yè)的“高人”,過往都具有傲人的業(yè)績和較強主見,以致矛盾叢生。在2015年年中一份來自于領英泰坦計劃成員的名單中,就有幾十位來自于整車廠和一級零部件供應商的工程師,包括前奔馳、前特斯拉高管等。
公開報道顯示,Steve Zadesky, 曾經是titan計劃的首席負責人,想要半自動駕駛,
但Jonathan Ive,蘋果首席設計師,又堅持說完全自動駕駛更好。分歧無法避免,必然帶來碰撞。
2017年有報道稱,團隊成員抱怨首要任務變更的太隨意,且截止日期不切實際。
今年一月爆出的蘋果裁員,相較于特斯拉幾次大規(guī)模調整團隊人數(shù),動作還不算太大。但是,最強對手Waymo卻一直處于穩(wěn)定擴張的狀態(tài),年初增員400人的同時,還在密歇根市建立分支機構。
關于這次裁員,蘋果對CNBC表示,雖然Titan團隊依然會存在,但 “一些團隊正在轉向公司其他部門的項目,他們將支持機器學習項目、以及整個Apple的其他創(chuàng)新“ 。
不過,裁員過后的二月份,蘋果又把在特斯拉致力于研發(fā)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VP Michael Schwekutsh招進來了,這至少能說明,蘋果仍要死磕無人駕駛系統(tǒng),且仍然求賢若渴。
前方的“路障”
有分析師認為,造車不像做手機,于蘋果來講一方面這個領域是全新的,尤其涉及太多零部件。通用的前CEO Dan Akerson就說,因為高投入和低回報,蘋果其實不應該造車。
超高投入意味著“造車”成為蘋果的一大成本中心,在企業(yè)整體業(yè)績下滑,財務壓力巨大的情況下,造車業(yè)務也必然受到影響。而以手機為主營業(yè)務的蘋果,業(yè)績在2016年開始急轉直下。
財報顯示,2015年蘋果凈利潤觸頂達到533.9億美元,2016年為456.9億美元,2017年小幅回升,為483.5億美元,其中手機業(yè)務在2017財年占總收入比重達61.65%。而隨之而來的2018年開年,iPhone銷量并未達到預期,僅僅因為產品漲價守住了營收。
從國際市場來看,近年全球手機市場進入“寒冬“,蘋果2019年第一季度業(yè)績顯示手機業(yè)務營收同比大幅下滑,且敗走中國市場。面臨業(yè)績壓力,蘋果自然而然將精力放在了穩(wěn)定股價上,“造車”作為一大成本中心,難免讓蘋果分身乏力。
此外,而雖然起步就落人后手,但蘋果卻堅持一貫的保守作風。在無人車開始路測以來,蘋果為每輛車配備兩個資深安全員,在測試之前反復檢測車輛,測試結束后安全員需要在匯報行程的基礎上。路測以來僅發(fā)生過一起碰撞事故,相比于Waymo、Cruise頻繁“試錯”、迅猛前進,蘋果難免顯得謹小慎微,產品技術進展緩慢也不無聯(lián)系。
而在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選擇上,蘋果并不“省錢”。從L3級自動駕駛開始,具備道路識別功能的傳感器逐漸成為技術瓶頸,而目前傳感技術的實現(xiàn)分為兩派——攝像頭和激光雷達,后者成本遠高于前者。
馬斯克曾放出豪言壯語:“只有‘不懂的人’才會用激光雷達”。然而,蘋果站隊Waymo、Cruise、百度等眾多友商,紛紛采用激光雷達作為傳感介質——即使這意味著成本昂貴。
由于價格昂貴、技術限制,Waymo從2011年開始自主研發(fā)激光雷達傳感器。今年3月,Waymo宣布發(fā)售一款名為Laser Bear Honeycomb的3D激光雷達傳感器。相較于垂直視角僅為30度的市面產品,Honeycomb能達到95度垂直視場+水平視場360度,這意味著一個Honeycomb可以萬能充3個其它3D傳感器疊加在一起的工作。
然而,蘋果似乎難以跟上步伐,雖然一直計劃通過規(guī)?;a降低激光雷達的成本
——從幾千美元下降至幾百美元,但這背后的技術要求卻非??量?,蘋果在此方面至今無下文。
蘋果與特斯拉,合適嗎?
5年前進軍汽車領域的蘋果如今在電動化和自動化均未收得顯著成就,即使收購特斯拉一案成真,也不見得能有顛覆性成效,而雙方要能夠通力協(xié)作,首先還需盡釋前嫌。
由于長期被搶人,言辭大膽的馬斯克曾公開表示對蘋果的不爽。
2015年,針對盛傳的蘋果造車計劃和自己人被挖墻腳的情況,埃隆馬斯克不客氣地講蘋果稱為“特斯拉的墳地”。埃隆馬斯克認為,蘋果完全就是在吸納特斯拉淘汰的一批員工?!叭绻阍谔厮估刹缓?,那么去蘋果吧?!?/p>
特斯拉能夠給蘋果帶來什么?表面上看,蘋果和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一個保守停滯、一個冒失激進,相對行業(yè)領先者,雙方都缺乏壓倒性的絕對優(yōu)勢。
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最新自動駕駛競爭力排行榜顯示,Waymo、通用的Cruise、福特穩(wěn)坐前三,蘋果和特斯拉則都處于邊緣地帶,排名分別倒數(shù)第一、第二。
報告調查了20家領先的自動駕駛公司,依據(jù)十項指標:企業(yè)愿景、市場發(fā)展策略、合作伙伴、生產策略、技術、營銷&分銷、產能、產品質量可靠性、產品組合以及項目發(fā)展持久力等進行排名。無論是蘋果還是特斯拉,其執(zhí)行力和政策平均得分都不盡人意。
但如前文所說,項目起步晚、政策搖擺、戰(zhàn)略地位模糊、核心技術缺乏等等,都是將蘋果隔絕在Waymo、Cruise等佼佼者圈外的一眾因素,想要在自動駕駛和電動化的較量中入圍,蘋果需要做出取舍、及時進行戰(zhàn)略調整,在新一輪的核心技術如傳感器的研發(fā)中加快腳步,而特斯拉雖在自動駕駛綜合口碑不佳,但其電動化的領袖地位卻已確定。
特斯拉或許還能幫助蘋果完善供應鏈,據(jù)悉,雖然蘋果在手機行業(yè)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常常獨家獲得供應商的某些零部件。但由于汽車產業(yè)的特殊性,作為新人,供應商并不是很愿意為蘋果提供零部件。不僅是供應商,傳統(tǒng)車企似乎也對這家電子巨頭“不甚待見”。蘋果曾尋求與寶馬、梅賽德斯-奔馳、日產、邁凱倫、麥格納斯太爾、比亞迪等汽車制造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卻并沒有結果。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供應鏈則成熟得多,公開資料顯示,特斯拉從全球300多家供應商中獲取超過2000多個零部件,在動力總成系統(tǒng)、電驅系統(tǒng)、充電這三大體系中,共有直接供應商38家。
而對于嚴重缺錢的特斯拉來說,若能用自己的資源傍上蘋果這樣一位超級金主,或許也能暫緩燃眉之急,起到止渴之效。
面對特斯拉的“跌跌不休”,蘋果是否要來“敲門“?我們拭目以待。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11瀏覽量
198890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62瀏覽量
120551 -
特拉斯
+關注
關注
0文章
23瀏覽量
6513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