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一直以來都根植在蘋果公司的 DNA 中,深入骨髓?!?/p>
在年初接受 FastCompany采訪時,蘋果 CEO 蒂姆·庫克(Tim Cook)對這一點直言不諱。我們不會忘記第一次見到 iPod 時眼中放出的光,即使放到現在 iPod shuffle 小而美的設計也并不落伍;我們也不會忘記指尖初次在轉輪上滑動選曲時的流暢,配合 iPod Classic 的大容量,仿佛喜愛的歌單長到沒有盡頭。
對于不少忠實的 iPhone 乃至蘋果生態(tài)用戶來說,iPod 大概率是他們的第一部蘋果移動設備。哪怕現在的蘋果 iPhone 一枝獨秀風頭占盡,音樂依然是一個未被忽視的方向。
在 2001 年第一代iPod問世,蘋果就已經走上了改善用戶音樂服務體驗的旅程,我們說 iPod 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不僅因為 iPod 是個存儲數字音樂的優(yōu)秀便攜式載體,更重要的是蘋果借助 iTunes 解決了當時音樂數字化版權以及商業(yè)化問題,這是蘋果“iPod+iTunes”的組合模式及協同效應下的成功。
到了智能手機時代,單一功能 iPod 開始逐漸被更全面的 iPhone 所取代,其銷量從 2009 年起開始連年下滑,產品線也開始逐漸萎縮。2014 年,蘋果首先停產了不少音樂愛好者眼中的“神器” iPod Classic;到 2017 年,蘋果再度停產了 iPod shuffle 和 iPod nano 兩款播放器設備。至此,iPod 全系列中碩果僅存的是更像 iPhone 的 iPod touch,但顯然它已經不能看作是一款純粹的音樂播放器了。
伴隨著 iPod 一起漸漸淡出公眾視野的,還有 iTunes 這個最初提供數字音樂播放、下載和管理的平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iTunes 在國內都有些水土不服,新老用戶都或多或少地打心底里發(fā)出過“iTunes 為什么這么難用”的吶喊。
但從根本上動搖 iTunes 十多年的統(tǒng)治地位,則是 Spotify 等一眾音樂流媒體服務帶來的大環(huán)境變化。對比一番,我們便會發(fā)現 iTunes 的模式已經不僅是有點兒繁瑣,還漸漸露出了落伍的疲態(tài),如果蘋果想要繼續(xù)把控自己在音樂行業(yè)的話語權,就需要革新自己的商業(yè)模式。
2014 年,蘋果收購了 Beats,這被視為是蘋果音樂服務開始轉型的風向標。從那時起,蘋果開始花更大的力氣來推廣自家的流媒體服務 Apple Music。如今,Apple Music 在全球范圍內的付費訂閱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 3600 萬,雖然和領先者 Spotify 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已經展示出驚人的增速。所以不難預料,蘋果未來逐步停止對 iTunes 音樂服務支持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這個趨勢也已經從近期的媒體報道中獲得印證。
我們之所以認為 Apple Music 的前景更樂觀,是因為支持這個音樂平臺發(fā)展的已遠不止于 iPhone??纱┐髟O備概念正當紅時,Apple Watch 后來居上;耳機開始一輪“去線纜化”洗禮時,AirPods 和 Beats 系列都表現不俗;如今家庭語音助手類音箱百家爭鳴,蘋果又拿出了主打音質的 HomePod。
雖然這些都是不同品類的產品,但如果要說它們背后有什么共性,潛藏在背后的音樂服務,一定是貫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
來自 Above Avalon 的分析師 Neil Cybart 最近提出了一個論點,它認為 AirPods 和 HomePod 是蘋果在 Apple Music 環(huán)境下,試圖“掌控用戶聲音”所做出的最新舉措:前者面向的是戶外移動生活領域,而后者則是針對室內家庭生活領域。
當然,如果不只考慮空間布局,這里的“掌控用戶聲音”理應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聲音的輸入層面,即當下熱門的智能語音交互;而另一方面則是聲音的輸出層面,即聽音樂本身。
恰好,AirPods 和 HomePod 都具備這兩方面的特性,尤其是在聽音樂這點上,做得都要比同類產品更好一點。
以 AirPods 為例,雖然在剛推出時由于其別扭的外觀和稀少的供貨而受到不少質疑,但幾乎每一個使用過這款產品的用戶都會對其無線化設計、便捷的配對流程、穩(wěn)定的連接表現留下深刻的印象:掀開蓋子,自動連接,拿出來塞進耳朵,點一下音樂,播放,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不過 Siri 對中文的自然語義支持仍然還無法讓人叫好,具體在音樂喜好這點上,比如你說“播放我喜歡的歌”或者“播放我最愛的歌”,Siri 可能會窮盡畢生功力在浩瀚曲庫中找到一首名為《你最喜歡的歌》或者《你最愛的歌》出來給你;不過要是你很隨意地說“播點兒我喜歡聽的”,Siri 反而會隨機從“我最愛的”歌曲列表里找一首出來。想要和 Siri 完美溝通,要么學會它的語法,要么摸清它的脾氣。
但 Siri 并沒有影響 AirPods 的火爆銷售,作為一款聽音樂的耳機配件,AirPods 的表現已經足以讓很多人滿意。據 Neil Cybart 預估,2017 年蘋果賣出了約 1100 萬雙 AirPods,這和去年年底凱基證券(KGI)分析師郭明錤給出的 1300-1400 萬的出貨量十分接近。到了今年,AirPods 的出貨量或許會達到 2600-2800 萬,不僅有可能會推出新品,還會成為僅次于 Apple Watch 的最受歡迎蘋果配件產品。
至于另一款最新上市的產品 HomePod,我們都曾以為它會打著“智能語音音箱”的名號,卻發(fā)現它和 AirPods 一樣,也是主打“聽音樂”的設備。
這并非偶然,歸咎于蘋果自身的生態(tài)封閉性,目前的 Siri 實在沒有和 Google Assistant 或是 Amazon Alexa 一較高下的資本,倒是蘋果一貫在音樂服務和硬件品質上相對出彩。蘋果顯然也知道自家的核心粉絲會愿意為哪一部分掏錢,所以在第一代產品選擇了這種專注于核心優(yōu)勢的做法。
這或許就是蘋果把“音樂消費”作為 HomePod 最大宣傳重點的原因,在最新那部備受好評的《Welcome Home》廣告中,我們也能看到音樂元素在其中的比重:
工作了一天的白領女主角一身疲倦地回到空無一人的住所,有氣無力地對 HomePod 說“放點兒我喜歡聽的”,HomePod 溫和地響應,并選擇了一首 Anderson .Paak 的《Til It’s Over》。起初并沒有什么不一樣,只是節(jié)奏若有若無地在撩撥著心弦,而直至“ Or we can dance in the hallway”一句,女主角終于被音樂所打動,伴隨旋律隨心所欲地舞動,空間與色彩也在音符的碰撞與舞姿的帶動下恣意張揚。白日里工作的煩躁、陰霾的天氣與連綿的雨水、地鐵上擁擠的人群與電梯里呼吸都困難的幽閉,終于在蝸居的無限延展中一掃而空。
這部作品的動人之處不僅在于這段結合超現實主義空間的精彩舞蹈演繹,更在于它描繪出了或許我們大多數人也正深陷其中的困境,并且給出了答案:
我們獨處的室內空間需要一個轉換,而 HomePod,或者說 Apple Music 所提供的獨特音樂體驗,正是可以開啟轉換模式的開關。
蘋果的優(yōu)勢在于它強大的硬件組合和大一統(tǒng)的軟件生態(tài),每一位生活在蘋果生態(tài)圈中的用戶都可以從口袋里的 iPhone 、腕上的 Apple Watch ,甚至是書房或是辦公室的 Mac 和 Siri 有輕松的交互,所以蘋果不必將“Hey Siri”的使用場景局限在 HomePod 上。
但是在智能音箱領域,蘋果顯然希望告訴自己數千萬 Apple Music 訂閱用戶們,他們的客廳還缺少一款像 HomePod 這樣的可以和蘋果服務無縫聯動,且主打高品質音樂體驗的產品。理想狀態(tài)下,這群用戶手中應該還遠不止 iPhone 這一款設備。
最終,無論是最開始的 iPod,還是現在的 AirPods、HomePod,蘋果想要宣揚的不止是產品本身的高品質,同時也是在借助優(yōu)質的音樂服務體驗來推動自家設備的銷售;無論是參與到音樂流媒體平臺的建設,還是推出多種形態(tài)的聽歌設備,改善用戶的音樂體驗,已然成為蘋果那么多年來,防止自家用戶被競品搶奪的重要手段之一。
當然如果 Siri 可以更聰明一些,就更好了。
-
iPod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7瀏覽量
36878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21瀏覽量
199068 -
homepod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2瀏覽量
18029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