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址的概念
1)物理地址:CPU地址總線傳來的地址,由硬件電路控制其具體含義。物理地址中很大一部分是留給內存條中的內存的,但也常被映射到其他存儲器上(如顯存、BIOS等)。在程序指令中的虛擬地址經(jīng)過段映射和頁面映射后,就生成了物理地址,這個物理地址被放到CPU的地址線上。
物理地址空間,一部分給物理RAM(內存)用,一部分給總線用,這是由硬件設計來決定的,因此在32bits地址線的x86處理器中,物理地址空間是2的32次方,即4GB,但物理RAM一般不能上到4GB,因為還有一部分要給總線用(總線上還掛著別的許多設備)。在PC機中,一般是把低端物理地址給RAM用,高端物理地址給總線用。
2)總線地址:總線的地址線或在地址周期上產(chǎn)生的信號。外設使用的是總線地址,CPU使用的是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與總線地址之間的關系由系統(tǒng)的設計決定的。在x86平臺上,物理地址就是總線地址,這是因為它們共享相同的地址空間——這句話有點難理解,詳見下面的“獨立編址”。在其他平臺上,可能需要轉換/映射。比如:CPU需要訪問物理地址是0xfa000的單元,那么在x86平臺上,會產(chǎn)生一個PCI總線上對0xfa000地址的訪問。因為物理地址和總線地址相同。
3)虛擬地址:現(xiàn)代操作系統(tǒng)普遍采用虛擬內存管理(VirtualMemory Management)機制,這需要MMU(MemoryManagement Unit)的支持。MMU通常是CPU的一部分,如果處理器沒有MMU,或者有MMU但沒有啟用,CPU執(zhí)行單元發(fā)出的內存地址將直接傳到芯片引腳上,被內存芯片(物理內存)接收,這稱為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如果處理器啟用了MMU,CPU執(zhí)行單元發(fā)出的內存地址將被MMU截獲,從CPU到MMU的地址稱為虛擬地址(Virtual Address),而MMU將這個地址翻譯成另一個地址發(fā)到CPU芯片的外部地址引腳上,也就是將虛擬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
Linux中,進程的4GB(虛擬)內存分為用戶空間、內核空間。用戶空間分布為0~3GB(即PAGE_OFFSET,在0X86中它等于0xC0000000),剩下的1G為內核空間。程序員只能使用虛擬地址。系統(tǒng)中每個進程有各自的私有用戶空間(0~3G),這個空間對系統(tǒng)中的其他進程是不可見的。
CPU發(fā)出取指令請求時的地址是當前上下文的虛擬地址,MMU再從頁表中找到這個虛擬地址的物理地址,完成取指。同樣讀取數(shù)據(jù)的也是虛擬地址,比如mov ax, var. 編譯時var就是一個虛擬地址,也是通過MMU從也表中來找到物理地址,再產(chǎn)生總線時序,完成取數(shù)據(jù)的。
(二)編址方式
1)對外設的編址
外設都是通過讀寫設備上的寄存器來進行的,外設寄存器也稱為“I/O端口”,而IO端口有兩種編址方式:獨立編址和統(tǒng)一編制。
統(tǒng)一編址:外設接口中的IO寄存器(即IO端口)與主存單元一樣看待,每個端口占用一個存儲單元的地址,將主存的一部分劃出來用作IO地址空間,如,在 PDP-11中,把最高的4K主存作為IO設備寄存器地址。端口占用了存儲器的地址空間,使存儲量容量減小。
統(tǒng)一編址也稱為“I/O內存”方式,外設寄存器位于“內存空間”(很多外設有自己的內存、緩沖區(qū),外設的寄存器和內存統(tǒng)稱“I/O空間”)。
如,Samsung的S3C2440,是32位ARM處理器,它的4GB地址空間被外設、RAM等瓜分:0x8000 1000 LED 8*8點陣的地址0x4800 0000 ~ 0x6000 0000 SFR(特殊暫存器)地址空間0x3800 1002 鍵盤地址0x3000 0000 ~ 0x3400 0000 SDRAM空間0x2000 0020 ~ 0x2000 002e IDE0x1900 0300 CS8900
獨立編址(單獨編址):IO地址與存儲地址分開獨立編址,I/0端口地址不占用存儲空間的地址范圍,這樣,在系統(tǒng)中就存在了另一種與存儲地址無關的IO地址,CPU也必須具有專用與輸入輸出操作的IO指令(IN、OUT等)和控制邏輯。獨立編址下,地址總線上過來一個地址,設備不知道是給IO端口的、還是給存儲器的,于是處理器通過MEMR/MEMW和IOR/IOW兩組控制信號來實現(xiàn)對I/O端口和存儲器的不同尋址。如,intel80x86就采用單獨編址,CPU內存和I/O是一起編址的,就是說內存一部分的地址和I/O地址是重疊的。
獨立編址也稱為“I/O端口”方式,外設寄存器位于“I/O(地址)空間”。
對于x86架構來說,通過IN/OUT指令訪問。PC架構一共有65536個8bit的I/O端口,組成64K個I/O地址空間,編號從0~0xFFFF,有16位,80x86用低16位地址線A0-A15來尋址。連續(xù)兩個8bit的端口可以組成一個16bit的端口,連續(xù)4個組成一個 32bit的端口。I/O地址空間和CPU的物理地址空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例如I/O地址空間為64K,一個32bit的CPU物理地址空間是4G。如,在Intel 8086+Redhat9.0 下用“more/proc/ioports”可看到:0000-001f : dma10020-003f : pic10040-005f : timer0060-006f : keyboard0070-007f : rtc0080-008f : dma page reg00a0-00bf : pic200c0-00df : dma200f0-00ff : fpu0170-0177 : ide1……
不過Intelx86平臺普通使用了名為內存映射(MMIO)的技術,該技術是PCI規(guī)范的一部分,IO設備端口被映射到內存空間,映射后,CPU訪問IO端口就如同訪問內存一樣??碔ntelTA 719文檔給出的x86/x64系統(tǒng)典型內存地址分配表:
系統(tǒng)資源占用
BIOS 1M
本地APIC 4K
芯片組保留 2M
IO APIC 4K
PCI設備256M
PCI Express設備 256M
PCI設備(可選) 256M
顯示幀緩存 16M
TSEG 1M
對于某一既定的系統(tǒng),它要么是獨立編址、要么是統(tǒng)一編址,具體采用哪一種則取決于CPU的體系結構。如,PowerPC、m68k等采用統(tǒng)一編址,而X86等則采用獨立編址,存在IO空間的概念。目前,大多數(shù)嵌入式微控制器如ARM、PowerPC等并不提供I/O空間,僅有內存空間,可直接用地址、指針訪問。但對于Linux內核而言,它可能用于不同的CPU,所以它必須都要考慮這兩種方式,于是它采用一種新的方法,將基于I/O映射方式的或內存映射方式的I/O端口通稱為“I/O區(qū)域”(I/O region),不論你采用哪種方式,都要先申請IO區(qū)域:request_resource(),結束時釋放它:release_resource()。
(三)不同體系結構編址方式總結
幾乎每一種外設都是通過讀寫設備上的寄存器來進行的。外設寄存器也稱為“I/O端口”,通常包括:控制寄存器、狀態(tài)寄存器和數(shù)據(jù)寄存器三大類,而且一個外設的寄存器通常被連續(xù)地編址。CPU對外設IO端口物理地址的編址方式有兩種:一種是I/O映射方式(I/O-mapped),另一種是內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而具體采用哪一種則取決于CPU的體系結構。
有些體系結構的CPU(如,PowerPC、m68k等)通常只實現(xiàn)一個物理地址空間(RAM)。在這種情況下,外設I/O端口的物理地址就被映射到CPU的單一物理地址空間中,而成為內存的一部分。此時,CPU可以象訪問一個內存單元那樣訪問外設I/O端口,而不需要設立專門的外設I/O指令。這就是所謂的“內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
而另外一些體系結構的CPU(典型地如X86)則為外設專門實現(xiàn)了一個單獨地地址空間,稱為“I/O地址空間”或者“I/O端口空間”。這是一個與CPU地RAM物理地址空間不同的地址空間,所有外設的I/O端口均在這一空間中進行編址。CPU通過設立專門的I/O指令(如X86的IN和OUT指令)來訪問這一空間中的地址單元(也即I/O端口)。這就是所謂的“I/O映射方式”(I/O-mapped)。與RAM物理地址空間相比,I/O地址空間通常都比較小,如x86 CPU的I/O空間就只有64KB(0-0xffff)。這是“I/O映射方式”的一個主要缺點。
Linux將基于I/O映射方式的或內存映射方式的I/O端口通稱為“I/O區(qū)域”(I/Oregion)。在討論對I/O區(qū)域的管理之前,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Linux是如何實現(xiàn)“I/O資源”這一抽象概念的.
(四)IO端口與IO內存區(qū)別
在驅動程序編寫過程中,很少會注意到IO Port和IO Mem的區(qū)別。雖然使用一些不符合規(guī)范的代碼可以達到最終目的,這是極其不推薦使用的。
結合下圖,我們徹底講述IO端口和IO內存以及內存之間的關系。主存16M字節(jié)的SDRAM,外設是個視頻采集卡,上面有16M字節(jié)的SDRAM作為緩沖區(qū)。
1. CPU是i386架構的情況
在i386系列的處理中,內存和外部IO是獨立編址,也是獨立尋址的。MEM的內存空間是32位可以尋址到4G,IO空間是16位可以尋址到64K。
在Linux內核中,訪問外設上的IO Port必須通過IO Port的尋址方式。而訪問IO Mem就比較羅嗦,外部MEM不能和主存一樣訪問,雖然大小上不相上下,可是外部MEM是沒有在系統(tǒng)中注冊的。訪問外部IO MEM必須通過remap映射到內核的MEM空間后才能訪問。
為了達到接口的同一性,內核提供了IO Port到IO Mem的映射函數(shù)。映射后IO Port就可以看作是IO Mem,按照IO Mem的訪問方式即可。
2. CPU是ARM或PPC架構的情況
在這一類的嵌入式處理器中,IO Port的尋址方式是采用內存映射,也就是IO bus就是Mem bus。系統(tǒng)的尋址能力如果是32位,IO Port+Mem(包括IO Mem)可以達到4G。
訪問這類IO Port時,我們也可以用IO Port專用尋址方式。至于在對IO Port尋址時,內核是具體如何完成的,這個在內核移植時就已經(jīng)完成。在這種架構的處理器中,仍然保持對IO Port的支持,完全是i386架構遺留下來的問題,在此不多討論。而訪問IO Mem的方式和i386一致。
3、IO端口和IO內存的區(qū)分及聯(lián)系
這兩者如何區(qū)分就涉及到硬件知識,X86體系中,具有兩個地址空間:IO空間和內存空間,而RISC指令系統(tǒng)的CPU(如ARM、PowerPC等)通常只實現(xiàn)一個物理地址空間,即內存空間。內存空間:內存地址尋址范圍,32位操作系統(tǒng)內存空間為2的32次冪,即4G。IO空間:X86特有的一個空間,與內存空間彼此獨立的地址空間,32位X86有64K的IO空間。
IO端口:當寄存器或內存位于IO空間時,稱為IO端口。一般寄存器也俗稱I/O端口,或者說I/Oports,這個I/O端口可以被映射在MemorySpace,也可以被映射在I/OSpace。
IO內存:當寄存器或內存位于內存空間時,稱為IO內存。
(五)在Linux下對IO端口與IO內存訪問方式總結
1)在Linux下訪問IO端口
對于某一既定的系統(tǒng),它要么是獨立編址、要么是統(tǒng)一編址,具體采用哪一種則取決于CPU的體系結構。如,PowerPC、m68k等采用統(tǒng)一編址,而X86等則采用獨立編址,存在IO空間的概念。目前,大多數(shù)嵌入式微控制器如ARM、PowerPC等并不提供I/O空間,僅有內存空間,可直接用地址、指針訪問。但對于Linux內核而言,它可能用于不同的CPU,所以它必須都要考慮這兩種方式,于是它采用一種新的方法,將基于I/O映射方式的或內存映射方式的I/O端口通稱為“I/O區(qū)域”(I/O region),不論你采用哪種方式,都要先申請IO區(qū)域:request_resource(),結束時釋放它:release_resource()。
IO region是一種IO資源,因此它可以用resource結構類型來描述。
訪問IO端口有2種途徑:I/O映射方式(I/O-mapped)、內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前一種途徑不映射到內存空間,直接使用 intb()/outb()之類的函數(shù)來讀寫IO端口;后一種MMIO是先把IO端口映射到IO內存(“內存空間”),再使用訪問IO內存的函數(shù)來訪問 IO端口。
1、I/O映射方式
直接使用IO端口操作函數(shù):在設備打開或驅動模塊被加載時申請IO端口區(qū)域,之后使用inb(),outb()等進行端口訪問,最后在設備關閉或驅動被卸載時釋放IO端口范圍。
in、out、ins和outs匯編語言指令都可以訪問I/O端口。內核中包含了以下輔助函數(shù)來簡化這種訪問:
inb( )、inw( )、inl( )分別從I/O端口讀取1、2或4個連續(xù)字節(jié)。后綴“b”、“w”、“l(fā)”分別代表一個字節(jié)(8位)、一個字(16位)以及一個長整型(32位)。
inb_p( )、inw_p( )、inl_p( )分別從I/O端口讀取1、2或4個連續(xù)字節(jié),然后執(zhí)行一條“啞元(dummy,即空指令)”指令使CPU暫停。
outb( )、outw( )、outl( )分別向一個I/O端口寫入1、2或4個連續(xù)字節(jié)。
outb_p( )、outw_p( )、outl_p( )分別向一個I/O端口寫入1、2或4個連續(xù)字節(jié),然后執(zhí)行一條“啞元”指令使CPU暫停。
insb( )、insw( )、insl( )分別從I/O端口讀入以1、2或4個字節(jié)為一組的連續(xù)字節(jié)序列。字節(jié)序列的長度由該函數(shù)的參數(shù)給出。
outsb( )、outsw( )、outsl( )分別向I/O端口寫入以1、2或4個字節(jié)為一組的連續(xù)字節(jié)序列。
流程如下:
雖然訪問I/O端口非常簡單,但是檢測哪些I/O端口已經(jīng)分配給I/O設備可能就不這么簡單了,對基于ISA總線的系統(tǒng)來說更是如此。通常,I/O設備驅動程序為了探測硬件設備,需要盲目地向某一I/O端口寫入數(shù)據(jù);但是,如果其他硬件設備已經(jīng)使用這個端口,那么系統(tǒng)就會崩潰。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內核必須使用“資源”來記錄分配給每個硬件設備的I/O端口。資源表示某個實體的一部分,這部分被互斥地分配給設備驅動程序。在這里,資源表示I/O端口地址的一個范圍。每個資源對應的信息存放在resource數(shù)據(jù)結構中:
structresource{
resource_size_tstart;//資源范圍的開始
resource_size_tend;//資源范圍的結束
constchar*name;//資源擁有者的名字
unsignedlongflags;//各種標志
structresource*parent,*sibling,*child;//指向資源樹中父親,兄弟和孩子的指針
};
所有的同種資源都插入到一個樹型數(shù)據(jù)結構(父親、兄弟和孩子)中;例如,表示I/O端口地址范圍的所有資源都包括在一個根節(jié)點為ioport_resource的樹中。節(jié)點的孩子被收集在一個鏈表中,其第一個元素由child指向。sibling字段指向鏈表中的下一個節(jié)點。
為什么使用樹?例如,考慮一下IDE硬盤接口所使用的I/O端口地址-比如說從0xf000到 0xf00f。那么,start字段為0xf000且end 字段為0xf00f的這樣一個資源包含在樹中,控制器的常規(guī)名字存放在name字段中。但是,IDE設備驅動程序需要記住另外的信息,也就是IDE鏈主盤使用0xf000到0xf007的子范圍,從盤使用0xf008到0xf00f的子范圍。為了做到這點,設備驅動程序把兩個子范圍對應的孩子插入到從0xf000到0xf00f的整個范圍對應的資源下。一般來說,樹中的每個節(jié)點肯定相當于父節(jié)點對應范圍的一個子范圍。I/O端口資源樹(ioport_resource)的根節(jié)點跨越了整個I/O地址空間(從端口0到65535)。
任何設備驅動程序都可以使用下面三個函數(shù),傳遞給它們的參數(shù)為資源樹的根節(jié)點和要插入的新資源數(shù)據(jù)結構的地址:
request_resource() //把一個給定范圍分配給一個I/O設備。
allocate_resource() //在資源樹中尋找一個給定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可用范圍;若存在,將這個范圍分配給一個I/O設備(主要由PCI設備驅動程序使用,可以使用任意的端口號和主板上的內存地址對其進行配置)。
release_resource() //釋放以前分配給I/O設備的給定范圍。
內核也為以上函數(shù)定義了一些應用于I/O端口的快捷函數(shù):request_region( )分配I/O端口的給定范圍,release_region( )釋放以前分配給I/O端口的范圍。當前分配給I/O設備的所有I/O地址的樹都可以從/proc/ioports文件中獲得。
2、內存映射方式
將IO端口映射為內存進行訪問,在設備打開或驅動模塊被加載時,申請IO端口區(qū)域并使用ioport_map()映射到內存,之后使用IO內存的函數(shù)進行端口訪問,最后,在設備關閉或驅動模塊被卸載時釋放IO端口并釋放映射。
映射函數(shù)的原型為:void *ioport_map(unsigned long port, unsigned int count);
通過這個函數(shù),可以把port開始的count個連續(xù)的I/O端口重映射為一段“內存空間”。然后就可以在其返回的地址上像訪問I/O內存一樣訪問這些I/O端口。但請注意,在進行映射前,還必須通過request_region()分配I/O端口。
當不再需要這種映射時,需要調用下面的函數(shù)來撤消:
void ioport_unmap(void *addr);
在設備的物理地址被映射到虛擬地址之后,盡管可以直接通過指針訪問這些地址,但是宜使用Linux內核的如下一組函數(shù)來完成訪問I/O內存:讀I/O內存unsigned int ioread8(void *addr);unsigned int ioread16(void *addr);unsigned int ioread32(void *addr);與上述函數(shù)對應的較早版本的函數(shù)為(這些函數(shù)在Linux 2.6中仍然被支持):unsigned readb(address);unsigned readw(address);unsigned readl(address);·寫I/O內存void iowrite8(u8 value, void *addr);void iowrite16(u16 value, void *addr);void iowrite32(u32 value, void *addr);與上述函數(shù)對應的較早版本的函數(shù)為(這些函數(shù)在Linux 2.6中仍然被支持):void writeb(unsigned value, address);void writew(unsigned value, address);void writel(unsigned value, address);
流程如下:
2)Linux下訪問IO內存
IO內存的訪問方法是:首先調用request_mem_region()申請資源,接著將寄存器地址通過ioremap()映射到內核空間的虛擬地址,之后就可以Linux設備訪問編程接口訪問這些寄存器了,訪問完成后,使用ioremap()對申請的虛擬地址進行釋放,并釋放release_mem_region()申請的IO內存資源。
struct resource*requset_mem_region(unsigned long start, unsigned long len,char *name);
這個函數(shù)從內核申請len個內存地址(在3G~4G之間的虛地址),而這里的start為I/O物理地址,name為設備的名稱。注意,如果分配成功,則返回非NULL,否則,返回NULL。另外,可以通過/proc/iomem查看系統(tǒng)給各種設備的內存范圍。
要釋放所申請的I/O內存,應當使用release_mem_region()函數(shù):
void release_mem_region(unsigned longstart, unsigned long len)
申請一組I/O內存后,調用ioremap()函數(shù):
void* ioremap(unsigned long phys_addr, unsigned long size, unsigned long flags);
其中三個參數(shù)的含義為:phys_addr:與requset_mem_region函數(shù)中參數(shù)start相同的I/O物理地址;size:要映射的空間的大?。籪lags:要映射的IO空間的和權限有關的標志;
功能:將一個I/O地址空間映射到內核的虛擬地址空間上(通過requset _mem_region()申請到的)
流程如下:
3)ioremap和ioport_map
下面具體看一下ioport_map和ioport_umap的源碼:
void__iomem*ioport_map(unsignedlongport,unsignedintnr)
{
if(port>PIO_MASK)
returnNULL;
return(void__iomem*)(unsignedlong)(port+PIO_OFFSET);
}
voidioport_unmap(void__iomem*addr)
{
/*Nothingtodo*/
}
ioport_map僅僅是將port加上PIO_OFFSET(64k),而ioport_unmap則什么都不做。這樣portio的64k空間就被映射到虛擬地址的64k~128k之間,而ioremap返回的虛擬地址則肯定在3G之上。ioport_map函數(shù)的目的是試圖提供與ioremap一致的虛擬地址空間。分析ioport_map()的源代碼可發(fā)現(xiàn),所謂的映射到內存空間行為實際上是給開發(fā)人員制造的一個“假象”,并沒有映射到內核虛擬地址,僅僅是為了讓工程師可使用統(tǒng)一的I/O內存訪問接口ioread8/iowrite8(......)訪問I/O端口。
最后來看一下ioread8的源碼,其實現(xiàn)也就是對虛擬地址進行了判斷,以區(qū)分IO端口和IO內存,然后分別使用inb/outb和readb/writeb來讀寫。
unsignedintfastcallioread8(void__iomem*addr)
{
IO_COND(addr,returninb(port),returnreadb(addr));
}
#defineVERIFY_PIO(port)BUG_ON((port&~PIO_MASK)!=PIO_OFFSET)
#defineIO_COND(addr,is_pio,is_mmio)do{\
unsignedlongport=(unsignedlong__force)addr;\
if(port
VERIFY_PIO(port);\
port&=PIO_MASK;\
is_pio;\
}else{\
is_mmio;\
}\
}while(0)
展開:
unsignedintfastcallioread8(void__iomem*addr)
{
unsignedlongport=(unsignedlong__force)addr;
if(port0x40000UL?)?{??
BUG_ON((port&~PIO_MASK)!=PIO_OFFSET);
port&=PIO_MASK;
returninb(port);
}else{
returnreadb(addr);
}
}
-
IO
+關注
關注
0文章
453瀏覽量
39231 -
寄存器
+關注
關注
31文章
5359瀏覽量
120792 -
RAM
+關注
關注
8文章
1369瀏覽量
114815 -
MMU
+關注
關注
0文章
91瀏覽量
18325
原文標題:詳解io端口與io內存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