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而為人
請珍惜作為人的幸福。
頻頻刷爆朋友圈的「人工智能」 「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這些看起來高度技術化的名詞,正在走入「平常百姓家」。
在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時代,也許有不少人的想法,正如《南風窗》寫的那樣:「今天怎么想象未來,都是幼稚的」。
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也有著深深的憂慮。
今天,我們強烈推薦給大家的是,清華才女劉慧凝的演講《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
劉慧凝獲得文學與工學雙碩士學位,身上既有文人的浪漫,又有工科的理性。
她的這篇演講視角新穎,發(fā)人深省,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
《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
劉慧凝
前一陣子,阿爾法狗戰(zhàn)勝了世界級的圍棋大師,沙特又給一個機器人頒發(fā)了一個公民證書。好像現(xiàn)在你走在街上,不說兩句人工智能就跟沒上過學一樣,所以今天呢,我也跟大家說說人工智能。
01
我的碩士課題是自然語言處理,這是人工智能里的一個分支,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將近20年的資料啊,文字啊,文學作品,全都輸入計算機,讓它去計算和學習人類是如何使用比喻這種修辭的。
再舉一個例子啊,阿爾法狗戰(zhàn)勝了世界級圍棋大師,就因為它有兩個腦子,一個負責全局,一個負責局部分析,當兩個腦子的計算被平均加權之后,它形成的那個決定,就是決定了它最后落子的那一刻。
所以大家就知道,人工智能思考的核心在于計算。
看到機器這樣精密的計算,我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你覺不覺得,人有時候也挺像機器的
比如說我,我就特別的急,我喜歡快速的處理大量的信息,特別討厭別人啰嗦。
但好巧不巧的我媽就特別啰嗦,特別喜歡發(fā)語音,你就拿出手機來,一二三四五六七,十條二十條滿屏都是她的語音,你不點開,永遠都不知道她在說什么。
有一次,我就受不了了,我就說:“媽,你能不能別發(fā)語言,你發(fā)文字,你這樣特別慢,會耽誤我時間。”
就這樣,我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快速處理信息的機器,因為我把我媽的語音當做信息,輸入大腦,分析結果,我希望她輸入的是文本,而不是語音,因為我更好識別。
但是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我媽她發(fā)語音,是因為她眼睛沒有以前好了,她一個人晚上坐在沙發(fā)對著這個發(fā)亮的小屏幕,她打字,眼睛會很不舒服。
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我媽她發(fā)語音是因為她不想給你傳達什么指令信息量,她只是因為你好久沒在家了,想跟你說說話。
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每次我像一個高精尖的機器,快速地處理信息的時候,其實都在拉寬和她之間的距離。
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跟你們每一個人的母親開始一場告別:剪斷臍帶,完成第一場告別;斷掉母乳,完成第二場告別
從此以后你每一次學習的進步視野的增寬都在拉大這場告別的距離,你站在很遠的地方轉頭揮手對她說:
“媽媽我在這,我這有更大的舞臺更美的風景更多的朋友更忙的工作,但是你,你太慢了,你落后了,你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效率。”
但是你還記得嗎,我們特別小的時候,不太會走路,你常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你說“爸爸媽媽等等我”。
那個時候爸爸媽媽犧牲自己處理信息的效率站在原地等你,后來你一天一天地長大,一天一天地跑快,現(xiàn)在你想起來提效率這件事了,你說“我們是信息的時代,我們講究效率,我們不要慢者”。
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沒有那么冷漠的人工智能,如果有,我寧愿活在最原始的時代,大家對信息和效率還沒有概念,但是懂得用心去體會情感。
我可以聽完她的20多條語音,而且不用對著手機面對面就行,否則人和機器有什么區(qū)別呢?
02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小家家庭里的故事,現(xiàn)在我想講一個發(fā)生在大家,國家里的故事。
我的一位清華師兄,大三的秋天他報名參軍成為了一名軍人。而他的選擇不僅僅是成為一名軍人,而是到中國最高的哨所做一名哨兵。
什么是最高,生物學家給出的界定是海拔4500米以上就是生命禁區(qū)。而他所在的那個哨所,海拔5318米,寸草不生。這個哨所成立了40多年以來,已經(jīng)有十多位官兵長眠在這片大雪覆蓋的土地上。
家人和朋友都瘋了,說你一個學霸一生做過那么多道選擇題,為什么一定要在人生的選擇里給出這樣的答案,名校畢業(yè),名企工作,這么多選擇為什么要去當一名哨兵呢?
他只說了一句話,再也沒有人問他為什么去阻攔他,他說:
“你知道中國在世界上唯一沒有解決陸上邊界的地方在哪嗎,我就是想站在我的家門口,守護著我的國旗,看著它穩(wěn)穩(wěn)地立在那。”
03
人工智能在做選擇的時候,基于的是計算,它們憑借超強的計算能力和記憶力去模仿人,但恰恰是人,人的選擇是很難被模仿、被計算的。
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我們的國家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有些清華畢業(yè),有些是名門子弟,有些是歸國華僑,用現(xiàn)在的話說他們顏值還挺高,就是這么一群很帥的小伙子,做出了一個相同的決定:
他們在充滿硝煙的藍天里集體赴死,把平均年齡只有23歲的生命留在了一架戰(zhàn)斗機里。
他們當中有一個人叫劉粹剛,劉粹剛對她心愛的女孩說:“我們的人生是不能被計算和計劃的,我愛你,但是我不敢愛你,因為我要隨時做好準備和敵人同歸于盡。”
在戰(zhàn)爭年代,只有我們敢于斬斷自己的未來,才有可能給心愛的人留下未來。這就讓我想起了那句詩,叫做: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劉粹剛在死前,對他新婚只有一年的妻子說:“如果有一天,我以身殉國,只是盡了我的天職,但是你,一定要用最聰明的腦瓜和理智去思考,不準為我犧牲自己。”
你覺得他傻嗎,他什么都懂,他聰明的不得了,可就是這么一個聰明的男孩,卻選擇和他的隊友們,一起做出這種“愚蠢”的決定。
他們明知日軍的飛機很多,新型的機器層出不窮,他們明知自己力量薄弱,寡不敵眾,他們明知這是一場不歸之路,有去無回,但還是會選擇在危機的時刻,做出那種自殺式的飛行模式——直接相撞,同歸于盡
因為他們有一個誓言,叫做誓死報國不生還。
你以為他們不懂得計算嗎,不會人工智能的那一套,他計算過,這就是他的公式,他覺得用一個人的生命去換得更多人的生命,去換得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他覺得這種算法比較值。
04
我是一個工科生,人工智能所有的思考都是基于計算,但是我們知道人工智能的方差會比人的計算值小,因為它更聰明,更精確。
可是你們要知道,方差這個概念,是伴隨著賦值而判斷的,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都無法被量化,更何談賦值呢?
人類的選擇,有的時候,也會基于計算,但更多的時候會出于內心,出于一種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信仰,出于一種基本的本能。
人的選擇非常復雜,我們有的時候會失誤,失算,失戀,失敗,會做出很多愚蠢的事情,可是我們也會選擇犧牲自己,會成全更多人的幸福,這是我們人類的選擇。
像拋棄了國外優(yōu)厚科研待遇的鄧稼先先生,像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建筑系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像剛剛我說的,把23歲的生命結束在藍天上的空軍戰(zhàn)士們。
他們每一個人都懂得計算,但恰恰是他們這種不能被計算的選擇,成就了今天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有了在座的每一個人的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我還是會相信,無論是在我們家庭的小家里,還是在國家的大家里,人工智能永遠都不會取代人,每一次應用領域的科技進步,都會更好的優(yōu)化我們的生活。
但是我擔心,我們人絕對不能變成機器,因為那些對家國的熱愛,對民族的信仰,對每一份初心的堅守,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人,而不是機器的根本所在。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604瀏覽量
239538
原文標題:清華才女飆淚談人工智能: 這才是我最大的擔心/091
文章出處:【微信號:DATADUOAI_CLUB,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領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