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機器人學的兩個核心概念:正運動學和逆運動學。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和控制機械臂運動的基礎。通過一個具體的7軸機械臂實例,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計算機械臂的正運動學和逆運動學。我們首先會解釋正運動學和逆運動學的基本概念和數(shù)學原理,然后我們將展示如何應用這些原理來計算7軸機械臂的運動。我們的目標是讓讀者對機械臂的運動控制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并了解如何在實踐中應用這些知識。
myArm 300
我們先來簡要介紹我們待會會使用到的機械臂myArm 300.
myArm 300 Pi是一塊全新的7自由度的中心對稱構型協(xié)作機械臂,myArm搭載著7個高精度的伺服電機,使得最大工作半徑300mm,末端最大負載成都能夠達到200g,重復定位精度最高達到了±0.5mm。
myArm 300 Pi的控制主板采用了樹莓派4B 4G,這是一種廣受歡迎的微型計算機,因其強大的性能和靈活的編程環(huán)境而備受贊譽。這意味著用戶可以使用多種編程語言來控制myArm 300 Pi,包括Python、C++、Java等,極大地提高了使用者的便利性和靈活性,它還支持ROS1/ROS2 在ROS操作系統(tǒng)中提供了許多功能,例如路徑規(guī)劃,避障,三維感知等。
基本概念
我們要想控制機械臂,就得有一套關于機械臂運動控制的算法。正逆運動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介紹正逆運動學之前,我們想先介紹DH模型,這個模型使得正逆運動學的計算變得更加直接和簡單。
DH模型
DH參數(shù)模型是機器人學中一種常用的描述機器人運動學的方法。它通過一組參數(shù)來描述機器人的關節(jié)連桿,從而方便地計算機器人末端執(zhí)行器地位置和姿態(tài)。
當使用DH模型用來描述機械臂時,我們將機械臂分解為一系列鏈接和關節(jié),每個鏈接和關節(jié)都與一個坐標系相關聯(lián)。我們選擇一個基準坐標系,通常是機械臂的基座(底座)坐標系,然后,為每個鏈接和關節(jié)定義一個坐標系,我們定義兩個坐標系:前一個鏈接的坐標系和當前鏈接的坐標系。這兩個坐標系之間的變換由四個參數(shù)描述:
連桿長度(a):它表示相鄰鏈接之間的距離,沿著前一個鏈接的法線測量。它通常指的是鏈接的長度或者鏈接軸線的長度。
連桿的旋轉角度(α):它表示相鄰鏈接之間的旋轉角度,圍繞前一個鏈接的法線旋轉。它通常指的是鏈接軸線之間的旋轉。
關節(jié)的長度(d):它表示鏈接的長度或者關節(jié)的長度,沿著當前鏈接的法線測量。它通常指的是關節(jié)軸線的長度。
關節(jié)的旋轉角度(θ):它表示關節(jié)的旋轉角度,圍繞當前鏈接的法線旋轉。它通常指的是關節(jié)的角度或者關節(jié)的轉動。
通過組合這些參數(shù),可以構建一個四維的變換矩陣,這個變換矩陣可以表示機械臂末端執(zhí)行器的位置和姿態(tài)。
以myArm為例子,下圖是myArm 300 的DH模型圖以及SDH參數(shù)表。當我們有了一個機械臂的DH模型圖我們具體能干些什么呢:
正向運動學:通過給定關節(jié)角度,可以使用DH模型圖計算機械臂末端執(zhí)行器的位置和姿態(tài),從而進行路徑規(guī)劃和運動控制
逆向運動學:反過來,也可以用DH模型圖來解決逆向運動學問題,即給定目位置和姿態(tài),計算出關節(jié)角度的變化,從而實現(xiàn)平滑的運動軌跡。
路徑規(guī)劃:給定一個開始位置和一個結束位置,可以使用DH模型來規(guī)劃機械臂的運動路徑。這可能涉及到解決一系列的逆運動學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說碰撞檢測和臂章,動畫和可視化機械臂,仿真機械臂等等。
正運動學
正運動學是用來描述機械臂從基座到末端執(zhí)行器的位置和方向的計算方法。給定每個關節(jié)的角度,我們可以計算出機械臂末端的位置和方向。這是一個基于幾何和三角學的過程。
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一個平面坐標系當中,已知連桿的感覺長度為l1和l2,并且已知兩個關節(jié)的轉動角度分別為θ1和θ2,那么其末端執(zhí)行器的位置(x,y)可以根據(jù)三角函數(shù)求出。
x=l1cos(θ1)+l2cos(θ1+θ2)
y=l1sin(θ1)+l2sin(θ1+θ2)
就可以求出x,y的坐標了。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通常會直接在三維空間中直接進行計算,我們可以使用齊次坐標來進行轉換,在齊次坐標中,一個二維點(x, y)可以表示為一個三維點(x, y, 1),一個三維點(x, y, z)可以表示為一個四維點(x, y, z, 1)。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使用相同的矩陣乘法操作來描述平移和旋轉。
例如,一個二維的平移變換可以表示為以下形式的3x3矩陣:
[[1, 0, dx], [0, 1, dy], [0, 0, 1]]
其中,dx和dy表示在x軸和y軸方向上的平移距離。同樣,一個二維的旋轉變換可以表示為以下形式的3x3矩陣:
[[cos(theta), -sin(theta), 0], [sin(theta), cos(theta), 0], [0, 0, 1]]
其中,theta表示旋轉角度,也就是DH參數(shù)中的θ。
通過將所有關節(jié)的變換矩陣相乘,我們就可以得到從機器人基座到末端執(zhí)行器的總變換。這就是正運動學的基本計算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用以下的數(shù)學形式來表示:
T = A1 * A2 * A3 * ... * An
其中 T 是總變換矩陣,Ai 是第 i 個關節(jié)的變換矩陣,n 是關節(jié)的數(shù)量。注意,矩陣乘法不滿足交換律,所以乘法的順序很重要。最終得到的T總變化矩陣算出來的結果就是機械臂末端相對于基座的坐標。提前了解DH模型,對理解后面的矩陣變換很有幫助。
逆運動學
逆向運動學是指根據(jù)機械臂末端執(zhí)行器的位置和姿態(tài),計算機械臂各個關節(jié)的角度。剛好跟正運動學反過來,是求取各個關節(jié)的角度。逆運動學的計算通常要比正運動學復雜得多,這是一個從效果反推原因的過程,通常需要解決非線性方程組,而且解可能不唯一,或者根本不存在。我們還是舉例說明,以2自由度的平面機械臂來做一個了解。我們已知(x,y)的值,要求出θ1和θ2的角度。
首先我們可以x,y到原點的位置的距離d,這可以勾股定理得到(sqrt代表平方根)
d = sqrt(x^2 + y^2)
然后,我們可以使用余弦定理來求解第二個關節(jié)的角度θ2。余弦定理可以描述三個邊長已知的三角形中,任何一個角的余弦值。在這里,我們可以將d,L1和L2看作是三個邊長,然后求解θ2:
cos(theta2) = (L1^2 + L2^2 - d^2) / (2 * L1 * L2)
因為θ2可能有兩個解(順時針和逆時針),所以我們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解。
最后,我們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來求解第一個關節(jié)的角度θ1。正弦定理可以描述三個邊長和對應的角的正弦值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我們可以將d,L1和θ1看作是三個已知的值,然后求解θ1:
theta1 = atan2(y, x) - atan2(L2 * sin(theta2), L1 + L2 * cos(theta2))
求解完之后就可以得知各個關節(jié)的角度了,這是在二維的空間中的求解方法,在三維空間中的計算方法也是一樣的道理,在計算的時候得考慮機械臂關節(jié)的限制,以及其他的因素來決定最終的角度。
7軸機械臂實例
接下會用到python對myArm進行編程,用到的是pymycobot庫。
正運動學關節(jié)控制
正運動學算法通常有一個確定的結果,正運動學的目標是根據(jù)給定的關節(jié)角度,計算機械臂執(zhí)行器的位置和姿態(tài),只存在唯一的結果。下面是使用角度控制的代碼:
from pymycobot import Myarm import time # create myarm object ma = Myarm('/dev/ttyAMA0',115200) ma.send_angles([degree_list],speed) # send_angles function def send_angles(self, degrees, speed): """Send the degrees of all joints to robot arm. Args: degrees: a list of degree values(List[float]).n for mycobot: [0.0, 0.0, 0.0, 0.0, 0.0, 0.0].n for mypalletizer: [0.0, 0.0, 0.0, 0.0] for mypalletizer 340: [0.0, 0.0, 0.0] for myArm: [0.0, 0.0, 0.0, 0.0, 0.0, 0.0, 0.0].n speed : (int) 1 ~ 100 """ # self.calibration_parameters(degrees=degrees, speed=speed) degrees = [self._angle2int(degree) for degree in degrees] return self._mesg(ProtocolCode.SEND_ANGLES, degrees, speed)
這就是最直觀的正運動學算法的控制,關節(jié)角度控制機械臂運動。
逆運動學算法控制,坐標控制
前面也有提及到,你運動學算法相對來說復雜很多,可能存在多個解的情況,也可能存在無解的情況。逆運動學算法的控制是通過控制機械臂末端坐標的變化,讓機械臂前往下一個坐標位置。我們用python編寫控制坐標運動的代碼:
from pymycobot import Myarm import time # create myarm object ma = Myarm('/dev/ttyAMA0',115200) ma.send_coords([coordinates_list],speed,mode) # mode: 0:linear motion,1:nonlinear motion def send_coords(self, coords, speed, mode=None): """Send all coords to robot arm. Args: coords: a list of coords value(List[float]). for mycobot :[x(mm), y, z, rx(angle), ry, rz]n for mypalletizer: [x, y, z, θ] for mypalletizer 340: [x, y, z] speed : (int) 0 ~ 100 mode : (int) 0 - angluar, 1 - linear (mypalletizer 340 does not require this parameter) """ # self.calibration_parameters(coords=coords, speed=speed) coord_list = [] for idx in range(3): coord_list.append(self._coord2int(coords[idx])) for angle in coords[3:]: coord_list.append(self._angle2int(angle)) # print(coord_list) if mode is not None: return self._mesg(ProtocolCode.SEND_COORDS, coord_list, speed, mode) else: return self._mesg(ProtocolCode.SEND_COORDS, coord_list, speed)
7軸機械臂又被稱之為冗余機器人,多的一個軸通常用于提供更多的靈活性和運動自由度,所以就出現(xiàn)了這么一個現(xiàn)象,機械臂的末端坐標值保持不變的時候,會有許多不同的姿態(tài)。
這就是開頭說到的逆運動學的特點,同一個坐標下有許多不同的解。在坐標控制中還有一個關鍵的信息就是線性運動和非線性運動,主要是指機械臂末端的運動路徑的類型。
線性運動:在這種模式下,機器人末端執(zhí)行器在兩個點之間直線移動。這就意味著,無論機器人的關節(jié)如何移動,末端執(zhí)行器都會沿著直線路徑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這種類型的運動通常在需要精確位置控制的應用中使用,例如在裝配線上的裝配任務。
非線性運動:在這種模式下,機器人末端執(zhí)行器的路徑不是直線,而是一條曲線。這種類型的運動可以使機器人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更靈活地移動,例如在需要避開障礙物或在特定的路徑上移動的情況下。
總結
在我們探討了正逆運動學的基本概念以及數(shù)學原理后,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概念在機械臂中的控制是特別重要的。然而,正運動學和逆運動學只是機械臂控制的一部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還需要考慮到動力學、控制理論、傳感器反饋、以及實際硬件的限制。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機械臂將在很多領域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包括制造業(yè)、醫(yī)療保健、家庭服務、搜索和救援等。通過深入理解這些知識,我們可以更加的了解什么是機械臂,讓它在各種應用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或者點贊,你的支持是我們更新的動力!
審核編輯 黃宇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501瀏覽量
207468 -
開源
+關注
關注
3文章
3368瀏覽量
42567 -
python
+關注
關注
56文章
4798瀏覽量
84810 -
機械臂
+關注
關注
12文章
515瀏覽量
24627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