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科技一直致力于打造“人人都能懂”的行業(yè)科普視頻,傳播更多芯片相關小知識,解答各類科技小問題。每周3分鐘,多一些“芯”知識。
這一期,我們聊一聊芯片封裝的那些事兒。
芯片需要封裝,就像行李需要打包一樣。因為我們都知道,集成電路是把各種電子元件集成在了一個小小的裸片上,如果不經過封裝,別說焊接使用了,就是空氣中的灰塵、水分以及射線,就足以對芯片電路造成損傷。
為了保護芯片,我們就得把芯片裹得嚴嚴實實的,光是裹上并不難,裹上之后還得能用,那就需要把金屬引腳(Lead)拉出來。但這引腳也不能隨便拉。本來芯片就不大,引腳間隔過近,難免互相影響。引腳如果太長,又容易導致延遲變高。另外芯片在使用過程中會發(fā)熱,如果這些熱量來不及散發(fā),還可能影響到芯片的使用壽命。所以封裝很基本,但是不簡單。
因此,我們對封裝提出了幾個要求:
第一,體積要小;第二,引腳要短,而且不能打架;第三,散熱性要好!
本著對這三點的不懈追求,越來越多的封裝技術被開發(fā)了出來。
傳統(tǒng)芯片封裝
傳統(tǒng)封裝通常是指先將圓片切割成單個芯片,再進行封裝的工藝形式。主要包含SIP、DIP、SOP、SOT、TO、QFP、QFN、DFN、BGA等等不同形式。就像打包行李可以用雙肩包、編織袋、行李箱、紙箱子等等,光是傳統(tǒng)的具體封裝形式就多達幾十種。
但傳統(tǒng)封裝太過于“傳統(tǒng)”,它沒辦法允許多個芯片封裝在一起。這就決定了行李不能被打包成一個大件,只能被裝成多個小件。這本來不是什么大問題,而且傳統(tǒng)封裝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各種新型的封裝結構。但隨著電子產品及設備的高速化、小型化、系統(tǒng)化、低成本化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tǒng)封裝的局限性就顯露出來了。
我們知道著名的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shù)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但隨著芯片工藝的不斷演進,半導體先進制程不斷向更小的納米級別邁進。事情開始變得沒那么簡單了。受制于其物理瓶頸,多次革新的技術也終于難以維持摩爾定律了。好在異構整合這一概念出現(xiàn)了!異構整合說白了,就是把不同的小芯片統(tǒng)統(tǒng)放進一個大封裝里。比如將處理器、存儲器等多種功能芯片集成在一個封裝內的系統(tǒng)級封裝(SiP, System in Package)。
系統(tǒng)級封裝
我們之所以能夠把不同行李都裝進同一個箱子,簡單來講,就是靠的三個字:疊!高!高!
那芯片到底能疊多“高”呢?這么說吧,在不到芝麻粒大小的1平方毫米內可以集成1億只以上的晶體管!而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上能夠集成超過500億個晶體管,這可是目前地球上人類數(shù)量的6倍左右多!
(順帶一提,先進封裝這一概念是指處于當前最前沿的封裝形式和技術,也許等幾十年后,現(xiàn)在的先進封裝就會變成傳統(tǒng)封裝了。)
3D封裝和2.5D封裝就是特別能裝的兩種:如果比喻成蓋房子,3D封裝是直接一層一層往上蓋,蓋成高樓。2.5D封裝則是在同一個地基上蓋幾排房屋。
3D封裝在原理上相當簡單粗暴:蓋樓不就是管它是logic還是memory,往上疊就完事兒了!但在實際技術中的難度卻相當高。
“蓋高樓”并不簡單,實現(xiàn)3D封裝的一個關鍵技術叫做通孔工藝中的TSV技術。借助TSV技術,通過銅、鎢、多晶硅等“導線”的填充,可以穿過硅基板實現(xiàn)硅片內部垂直電互聯(lián)。硅基板就像是鋼筋搭出來的一層層樓面;前面這些“導線”就像是貫通整棟樓的水管、燃氣管、電路等等系統(tǒng)。將每層樓的供能系統(tǒng)串在一起,同時保障家家戶戶的用電用水等都隨時供給。
因此,這種技術能夠有效減小芯片間的互聯(lián)長度和信號延遲,實現(xiàn)芯片間的低損耗和高速通訊,從而大幅保證芯片性能。隨著高效能運算、人工智能等應用的興起以及TSV技術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CPU、GPU和記憶體都開始采用3D封裝。
那2.5D封裝,是不是就是簡化版的3D封裝呢?還真可以這么講!
為了解決3D封裝中的散熱和成本問題,基于硅中介層的2.5D封裝設計出現(xiàn)了。2.5D封裝最大的區(qū)別是在同一基板上安裝所有芯片和無源器件,再通過基板進行電氣連接。
在2.5D封裝中,裸片或堆疊或并排放置在硅中介層(Interposer)的頂部,通過在同一硅中介層上布線和打孔,實現(xiàn)芯片之間的互聯(lián)。硅中介層是一種由硅和有機材料制成的硅基板,是多芯片模塊傳遞電信號的管道。借助其四通八達的通道,可以讓多個芯片自由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巨型地下交通網絡。在TSV技術的加持下,2.5D封裝也得以像3D封裝那樣實現(xiàn)高密度互聯(lián)。當然對2.5D封裝來說,省錢是關鍵。成本高、難度高的TSV技術并不是必須的。
2.5D封裝和3D封裝圖示
芯片封裝技術發(fā)展到現(xiàn)在,根據技術細節(jié)的差別,各大廠商都有自己的不同命名的封裝技術,而業(yè)界對于封裝的具體分類也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共識。3D封裝的TSV技術和2.5D封裝的硅中介層也只是這些封裝最顯著的特征而已。
出于成本和設計難度的考慮,2.5D集成更適合用于移動設備、筆記本電腦、可穿戴電子設備等應用。3D集成(3DIC)往往更適合用于高性能計算,如數(shù)據中心、網絡、服務器等。
3DIC這種多層堆疊,就像搭積木,任意一層出現(xiàn)松動都可能導致塌房;互連導通只要出現(xiàn)一環(huán)異常,電路即會表現(xiàn)失效。器件密度大大增加,功能復雜性增強;納米級半導體器件對熱量指數(shù)性敏感,發(fā)熱問題一定不可避免。這些都增加了3DIC設計里可靠性設計的挑戰(zhàn)難度。
然而各個單一的工具只能解決設計3DIC的部分復雜挑戰(zhàn),這就形成了巨大的設計反饋回路。無法及時將這些反饋整合在一起,就難以得到每立方毫米PPA的最佳解決方案。所以說,3D封裝也不是光“封裝”就可以的!
在多裸晶(multi-die)環(huán)境中,設計工程師需要對完整系統(tǒng)進行分析和優(yōu)化,孤立地對單個裸晶進行功耗和熱量分析是不全面的。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是采用統(tǒng)一的平臺,將整個系統(tǒng)的信號、功耗和熱量分析有機整合到單個緊密耦合的解決方案中。這正是新思科技3DIC Compiler的用武之地——通過一套完整的功耗和熱量分析能力實現(xiàn)早期分析。該解決方案可通過全面的自動化功能減少了迭代次數(shù),同時提供功耗完整性、熱量和噪聲感知優(yōu)化。這有助于開發(fā)者更好地了解系統(tǒng)性能,并圍繞系統(tǒng)架構、在何處插入TSV以及最高效的裸晶堆疊方法進行探索。另外,它還有助于更有效地了解如何將各種設計要素組合在一起,甚至以某些方式將開發(fā)者與傳統(tǒng)的2D設計技術聯(lián)系起來。
盡管使用集成設計平臺設計3D架構時會出現(xiàn)新的細微差異,但以最低功耗實現(xiàn)最高性能的可能性(沒想到吧,還有這種好事?。┦?D架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選擇。3DIC也勢必將在芯片行業(yè)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
-
新思科技
+關注
關注
5文章
798瀏覽量
50337
原文標題:【了不起的芯片】3D封裝:我很能裝,只是有點難裝
文章出處:【微信號:Synopsys_CN,微信公眾號:新思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