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一定程度上,網(wǎng)絡越深,參數(shù)越多,模型越復雜,其最終效果越好。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壓縮算法是,旨在將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預訓練模型(pre-trained model)轉化為一個精簡的小模型。按照壓縮過程對網(wǎng)絡結構的破壞程度,我們將模型壓縮技術分為 “前端壓縮” 和 “后端壓縮” 兩部分。
-
前端壓縮,是指在不改變原網(wǎng)絡結構的壓縮技術,主要包括知識蒸餾、輕量級網(wǎng)絡(緊湊的模型結構設計)以及濾波器(filter)層面的剪枝(結構化剪枝)等;
-
后端壓縮,是指包括低秩近似、未加限制的剪枝(非結構化剪枝 / 稀疏)、參數(shù)量化以及二值網(wǎng)絡等,目標在于盡可能減少模型大小,會對原始網(wǎng)絡結構造成極大程度的改造。
一,低秩近似
簡單理解就是,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權重矩陣往往稠密且巨大,從而計算開銷大,有一種辦法是采用低秩近似的技術將該稠密矩陣由若干個小規(guī)模矩陣近似重構出來,這種方法歸類為低秩近似算法。一般地,行階梯型矩陣的秩等于其 “臺階數(shù)”- 非零行的行數(shù)。低秩近似算法能減小計算開銷的原理如下:基于以上想法,Sindhwani 等人提出使用結構化矩陣來進行低秩分解的算法,具體原理可自行參考論文。另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是使用矩陣分解來降低權重矩陣的參數(shù),如 Denton 等人提出使用奇異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簡稱 SVD)分解來重構全連接層的權重。1.1,總結
低秩近似算法在中小型網(wǎng)絡模型上,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但其超參數(shù)量與網(wǎng)絡層數(shù)呈線性變化趨勢,隨著網(wǎng)絡層數(shù)的增加與模型復雜度的提升,其搜索空間會急劇增大,目前主要是學術界在研究,工業(yè)界應用不多。二,剪枝與稀疏約束
給定一個預訓練好的網(wǎng)絡模型,常用的剪枝算法一般都遵從如下操作:-
衡量神經(jīng)元的重要程度
-
移除掉一部分不重要的神經(jīng)元,這步比前 1 步更加簡便,靈活性更高
-
對網(wǎng)絡進行微調,剪枝操作不可避免地影響網(wǎng)絡的精度,為防止對分類性能造成過大的破壞,需要對剪枝后的模型進行微調。對于大規(guī)模行圖像數(shù)據(jù)集(如 ImageNet)而言,微調會占用大量的計算資源,因此對網(wǎng)絡微調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斟酌的
-
返回第一步,循環(huán)進行下一輪剪枝
2.1,總結
總體而言,剪枝是一項有效減小模型復雜度的通用壓縮技術,其關鍵之處在于如何衡量個別權重對于整體模型的重要程度。剪枝操作對網(wǎng)絡結構的破壞程度極小,將剪枝與其他后端壓縮技術相結合,能夠達到網(wǎng)絡模型最大程度壓縮,目前工業(yè)界有使用剪枝方法進行模型壓縮的案例。三,參數(shù)量化
相比于剪枝操作,參數(shù)量化則是一種常用的后端壓縮技術。所謂 “量化”,是指從權重中歸納出若干 “代表”,由這些 “代表” 來表示某一類權重的具體數(shù)值。“代表” 被存儲在碼本(codebook)之中,而原權重矩陣只需記錄各自 “代表” 的索引即可,從而極大地降低了存儲開銷。這種思想可類比于經(jīng)典的詞包模型(bag-of-words model)。常用量化算法如下:-
標量量化(scalar quantization)。
-
標量量化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網(wǎng)絡的精度,為避免這個弊端,很多算法考慮結構化的向量方法,其中一種是乘積向量(Product Quantization, PQ),詳情咨詢查閱論文。
-
以 PQ 方法為基礎,Wu 等人設計了一種通用的網(wǎng)絡量化算法:QCNN (quantized CNN),主要思想在于 Wu 等人認為最小化每一層網(wǎng)絡輸出的重構誤差,比最小化量化誤差更有效。
3.1,總結
參數(shù)量化是一種常用的后端壓縮技術,能夠以很小的性能損失實現(xiàn)模型體積的大幅下降,不足之處在于,量化的網(wǎng)絡是 “固定” 的,很難對其做任何改變,同時這種方法通用性差,需要配套專門的深度學習庫來運行網(wǎng)絡。這里,權重參數(shù)從浮點轉定點、二值化等方法都是是試圖避免浮點計算耗時而引入的方法,這些方法能加快運算速率,同時減少內存和存儲空間的占用,并保證模型的精度損失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因此這些方法的應用是有其現(xiàn)實價值的。更多參數(shù)量化知識,請參考此github 倉庫:https://github.com/Ewenwan/MVision/blob/master/CNN/Deep_Compression/quantization/readme.md四,二值化網(wǎng)絡
1. 二值化網(wǎng)絡可以視為量化方法的一種極端情況:所有的權重參數(shù)取值只能為 ±1±1 ,也就是使用 1bit 來存儲 Weight 和 Feature。在普通神經(jīng)網(wǎng)絡中,一個參數(shù)是由單精度浮點數(shù)來表示的,參數(shù)的二值化能將存儲開銷降低為原來的 1/32。2. 二值化神經(jīng)網(wǎng)絡以其高的模型壓縮率和在前傳中計算速度上的優(yōu)勢,近幾年格外受到重視和發(fā)展,成為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研究中的非常熱門的一個研究方向。但是,第一篇真正意義上將神經(jīng)網(wǎng)絡中的權重值和激活函數(shù)值同時做到二值化的是 Courbariaux 等人 2016 年發(fā)表的名為《Binarynet: Train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with weights and activations constrained to +1 or -1》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第一次給出了關于如何對網(wǎng)絡進行二值化和如何訓練二值化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方法。3.CNN 網(wǎng)絡一個典型的模塊是由卷積 (Conv)-> 批標準化 (BNorm)-> 激活 (Activ)-> 池化 (Pool) 這樣的順序操作組成的。對于異或神經(jīng)網(wǎng)絡,設計出的模塊是由批標準化 (BNorm)->二值化激活 (BinActiv)-> 二值化卷積 (BinConv)-> 池化 (Pool) 的順序操作完成。這樣做的原因是批標準化以后,保證了輸入均值為 0,然后進行二值化激活,保證了數(shù)據(jù)為 -1 或者 +1,然后進行二值化卷積,這樣能最大程度上減少特征信息的損失。二值化殘差網(wǎng)絡結構定義實例代碼如下:
def residual_unit(data, num_filter, stride, dim_match, num_bits=1):
"""殘差塊 Residual Block 定義
"""
bnAct1 = bnn.BatchNorm(data=data, num_bits=num_bits)
conv1 = bnn.Convolution(data=bnAct1, num_filter=num_filter, kernel=(3, 3), stride=stride, pad=(1, 1))
convBn1 = bnn.BatchNorm(data=conv1, num_bits=num_bits)
conv2 = bnn.Convolution(data=convBn1, num_filter=num_filter, kernel=(3, 3), stride=(1, 1), pad=(1, 1))
if dim_match:
shortcut = data
else:
shortcut = bnn.Convolution(data=bnAct1, num_filter=num_filter, kernel=(3, 3), stride=stride, pad=(1, 1))
return conv2 + shortcut
4.1,二值網(wǎng)絡的梯度下降
現(xiàn)在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幾乎都是基于梯度下降算法來訓練的,但是二值網(wǎng)絡的權重只有 ±1±1,無法直接計算梯度信息,也無法進行權重更新。為解決這個問題,Courbariaux等人提出二值連接(binary connect)算法,該算法采取單精度與二值結合的方式來訓練二值神經(jīng)網(wǎng)絡,這是第一次給出了關于如何對網(wǎng)絡進行二值化和如何訓練二值化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方法。過程如下:1. 權重 weight 初始化為浮點
2. 前向傳播 Forward Pass:
-
-
利用決定化方式(sign (x) 函數(shù))把 Weight 量化為 +1/-1, 以 0 為閾值
-
利用量化后的 Weight (只有 + 1/-1) 來計算前向傳播,由二值權重與輸入進行卷積運算(實際上只涉及加法),獲得卷積層輸出。
-
3. 反向傳播 Backward Pass:
-
-
把梯度更新到浮點的 Weight 上(根據(jù)放松后的符號函數(shù),計算相應梯度值,并根據(jù)該梯度的值對單精度的權重進行參數(shù)更新)
-
訓練結束:把 Weight 永久性轉化為 +1/-1, 以便 inference 使用
-
4.2,兩個問題
網(wǎng)絡二值化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如何對權重進行二值化和如何計算二值權重的梯度。1,如何對權重進行二值化?權重二值化一般有兩種選擇:-
直接根據(jù)權重的正負進行二值化:xb=sign (x)xb=sign(x)。符號函數(shù) sign (x) 定義如下:
-
進行隨機的二值化,即對每一個權重,以一定概率取 ±1±1
4.3,二值連接算法改進
之前的二值連接算法只對權重進行了二值化,但是網(wǎng)絡的中間輸出值依然是單精度的,于是 Rastegari 等人對此進行了改進,提出用單精度對角陣與二值矩陣之積來近似表示原矩陣的算法,以提升二值網(wǎng)絡的分類性能,彌補二值網(wǎng)絡在精度上弱勢。該算法將原卷積運算分解為如下過程:可以看到的是權重二值化神經(jīng)網(wǎng)絡(BWN)和全精度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精確度幾乎一樣,但是與異或神經(jīng)網(wǎng)絡(XNOR-Net)相比而言,Top-1 和 Top-5 都有 10+% 的損失。相比于權重二值化神經(jīng)網(wǎng)絡,異或神經(jīng)網(wǎng)絡將網(wǎng)絡的輸入也轉化為二進制值,所以,異或神經(jīng)網(wǎng)絡中的乘法加法 (Multiplication and ACcumulation) 運算用按位異或 (bitwise xnor) 和數(shù) 1 的個數(shù) (popcount) 來代替。4.4,二值網(wǎng)絡設計注意事項
-
不要使用 kernel = (1, 1) 的 Convolution (包括 resnet 的 bottleneck):二值網(wǎng)絡中的 weight 都為 1bit, 如果再是 1x1 大小, 會極大地降低表達能力
-
增大 Channel 數(shù)目 + 增大 activation bit 數(shù) 要協(xié)同配合:如果一味增大 channel 數(shù), 最終 feature map 因為 bit 數(shù)過低, 還是浪費了模型容量。同理反過來也是。
-
建議使用 4bit 及以下的 activation bit, 過高帶來的精度收益變小, 而會顯著提高 inference 計算量
五,知識蒸餾
本文只簡單介紹這個領域的開篇之作 - Distilling the Knowledge in a Neural Network,這是蒸 "logits" 方法,后面還出現(xiàn)了蒸 “features” 的論文。想要更深入理解,中文博客可參考這篇文章 - 知識蒸餾是什么?一份入門隨筆。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是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訓練一個大模型(teacher)和一個小模型(student),將龐大而復雜的大模型學習到的知識,通過一定技術手段遷移到精簡的小模型上,從而使小模型能夠獲得與大模型相近的性能。所以,可以知道 student 模型最終的損失函數(shù)由兩部分組成:這兩個損失函數(shù)的重要程度可通過一定的權重進行調節(jié),在實際應用中,T 的取值會影響最終的結果,一般而言,較大的 T 能夠獲得較高的準確度,T(蒸餾溫度參數(shù)) 屬于知識蒸餾模型訓練超參數(shù)的一種。T 是一個可調節(jié)的超參數(shù)、T 值越大、概率分布越軟(論文中的描述),曲線便越平滑,相當于在遷移學習的過程中添加了擾動,從而使得學生網(wǎng)絡在借鑒學習的時候更有效、泛化能力更強,這其實就是一種抑制過擬合的策略。知識蒸餾的整個過程如下圖:student 模型的實際模型結構和小模型一樣,但是損失函數(shù)包含了兩部分,分類網(wǎng)絡的知識蒸餾 mxnet 代碼示例如下:
# -*-coding-*- : utf-8
"""
本程序沒有給出具體的模型結構代碼,主要給出了知識蒸餾 softmax 損失計算部分。
"""
import mxnet as mx
def get_symbol(data, class_labels, resnet_layer_num,Temperature,mimic_weight,num_classes=2):
backbone = StudentBackbone(data) # Backbone 為分類網(wǎng)絡 backbone 類
flatten = mx.symbol.Flatten(data=conv1, name="flatten")
fc_class_score_s = mx.symbol.FullyConnected(data=flatten, num_hidden=num_classes, name='fc_class_score')
softmax1 = mx.symbol.SoftmaxOutput(data=fc_class_score_s, label=class_labels, name='softmax_hard')
import symbol_resnet # Teacher model
fc_class_score_t = symbol_resnet.get_symbol(net_depth=resnet_layer_num, num_class=num_classes, data=data)
s_input_for_softmax=fc_class_score_s/Temperature
t_input_for_softmax=fc_class_score_t/Temperature
t_soft_labels=mx.symbol.softmax(t_input_for_softmax, name='teacher_soft_labels')
softmax2 = mx.symbol.SoftmaxOutput(data=s_input_for_softmax, label=t_soft_labels, name='softmax_soft',grad_scale=mimic_weight)
group=mx.symbol.Group([softmax1,softmax2])
group.save('group2-symbol.json')
return group
tensorflow 代碼示例如下:
# 將類別標簽進行one-hot編碼
one_hot = tf.one_hot(y, n_classes,1.0,0.0) # n_classes為類別總數(shù), n為類別標簽
# one_hot = tf.cast(one_hot_int, tf.float32)
teacher_tau = tf.scalar_mul(1.0/args.tau, teacher) # teacher為teacher模型直接輸出張量, tau為溫度系數(shù)T
student_tau = tf.scalar_mul(1.0/args.tau, student) # 將模型直接輸出logits張量student處于溫度系數(shù)T
objective1 = tf.nn.sigmoid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student_tau, one_hot)
objective2 = tf.scalar_mul(0.5, tf.square(student_tau-teacher_tau))
"""
student模型最終的損失函數(shù)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項是由小模型的預測結果與大模型的“軟標簽”所構成的交叉熵(cross entroy);
第二項為預測結果與普通類別標簽的交叉熵。
"""
tf_loss = (args.lamda*tf.reduce_sum(objective1) + (1-args.lamda)*tf.reduce_sum(objective2))/batch_size
tf.scalar_mul 函數(shù)為對 tf 張量進行固定倍率 scalar 縮放函數(shù)。一般 T 的取值在 1 - 20 之間,這里我參考了開源代碼,取值為 3。我發(fā)現(xiàn)在開源代碼中 student 模型的訓練,有些是和 teacher 模型一起訓練的,有些是 teacher 模型訓練好后直接指導 student 模型訓練。
六,淺層 / 輕量網(wǎng)絡
淺層網(wǎng)絡:通過設計一個更淺(層數(shù)較少)結構更緊湊的網(wǎng)絡來實現(xiàn)對復雜模型效果的逼近,但是淺層網(wǎng)絡的表達能力很難與深層網(wǎng)絡相匹敵。因此,這種設計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能應用解決在較為簡單問題上。如分類問題中類別數(shù)較少的 task。
輕量網(wǎng)絡:使用如 MobilenetV2、ShuffleNetv2 等輕量網(wǎng)絡結構作為模型的 backbone 可以大幅減少模型參數(shù)數(shù)量。
審核編輯 :李倩
-
神經(jīng)網(wǎng)絡
+關注
關注
42文章
4774瀏覽量
100898 -
算法
+關注
關注
23文章
4622瀏覽量
93057 -
線性
+關注
關注
0文章
199瀏覽量
25167
原文標題:6種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壓縮方法
文章出處:【微信號:OSC開源社區(qū),微信公眾號:OSC開源社區(q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