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低頻設計過渡到高頻設計時,PCB布局的某些方面變化不大,但亦不可等閑視之。
高頻去耦
但是,確實需要特別考慮的一件事是去耦。當信號從低頻轉移到高頻時,基本概念不會改變,但是實現(xiàn)可能需要進行一些改進,這僅僅是因為當旁路不夠理想甚至完全平常時,低頻設計通常會完全起作用。換句話說,在去耦技術方面,低頻電路是相當寬容的,因此,我們可能會養(yǎng)成實際上不適用于高頻系統(tǒng)的設計習慣。
問題如下:在數(shù)字電路中,去耦電容存儲電荷并將電荷輸送給IC,以補償由半導體開關動作產生的瞬態(tài)干擾。在低工作頻率下,電容器有足夠的時間放電,然后再充電,直到IC需要另一次電流突發(fā)。但是,隨著頻率的增加,電路板設計者必須嘗試降低寄生電阻和電感,這些寄生電阻和電感會阻礙電容提供所需電荷的能力。
典型的去耦建議如下:“使用0.1 μF陶瓷電容器,該電容器應盡可能靠近電源引腳放置?!?例如:
該建議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并且適用于低頻設計,不過當您開始了解高速旁路所涉及的復雜性時,該建議被過分簡化了。在本文中,我們將研究與高速去耦技術相關的一個特定問題,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xù)進行討論。
走線還是通孔?
我們知道應該將去耦電容靠近各自的引腳放置,但是當您將它們很好地閉合后,您如何實際建立連接呢?
假設電源和接地引腳之間的距離足夠遠,您就無法對這兩個引腳進行走線連接。放置電容的位置應使一個端子靠近VDD,然后使用過孔將另一端子接地。是否應該使用走線或過孔進行VDD連接?好吧,如果您沒有電源板,這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唯一的選擇是走線(或倒銅)。但老實說,如果電路板的頻率足夠高,使您擔心優(yōu)化去耦電容,那么您確實應該有一個電源平面。
對于包括電源板的電路板,著名的高速數(shù)字設計專家Howard Johnson博士的結論是,通孔連接要好得多。下面的示例是對上一個圖表的改進,但是正如您將在下一篇文章中看到的那樣,via配置不是最佳的。
我最喜歡的陳述如下:在高速數(shù)字設計的背景下,將任何不重要的PCB走線長度與電源端子串聯(lián)在一起“會極大地增加電源噪聲”,并且“應避免EMI”。我發(fā)現(xiàn)這很有趣,因為它有點違反直覺-與通過通孔連接引腳相比,走線看起來更“直接”。
尋求低電感
當您深入研究此問題時,這個問題相當細微,但是討論的很大一部分歸結為電感,這對于高頻數(shù)字系統(tǒng)的設計者來說是一個麻煩。通過對電容器和電源引腳都使用過孔,連接兩個引腳的導體就是電源層,電源層的電感當然比典型走線要小得多。
您可能想知道,“通孔的電感如何?” 短走線是否真的比兩個過孔具有更大的電感?
TI的本應用筆記(第4頁)給出了用于計算過孔電感的以下公式:
其中h是以毫米為單位的高度,d是以毫米為單位的直徑。假設我們在通孔上使用了10密耳(1mil= 0.254毫米)的鉆頭,我們的標準PCB厚度為63密耳(63mil= 1.6毫米)。這對應于1.3 nH的過孔電感。因此,與半英寸PCB走線的大約3.5 nH相比,兩個通孔將給我們提供小于3 nH的電流。降低0.5 nH并不是太令人印象深刻,但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估計,因為電流來自電源層,而不是PCB的底部。換句話說,它不必穿過所有通孔的電感。
假設電源層位于與IC相鄰的層上,預浸料的厚度約為10密耳(= 0.254毫米)。
典型的63 mil厚PCB的銅層分隔距離。
現(xiàn)在計算出的電感僅為0.12 nH,我們可以看到一對通孔可以提供遠遠優(yōu)于走線的性能。
結論
我們已經(jīng)討論了在去耦電容器和位于同一PCB層上的高速數(shù)字IC之間建立高性能連接的一項重要技術。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討論其他去耦細節(jié)。
編輯:lyn
-
PCB布局
+關注
關注
9文章
183瀏覽量
27840 -
去耦電容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28瀏覽量
9002
原文標題:PCB布局技巧和竅門:如何優(yōu)化去耦連接
文章出處:【微信號:QCDZYJ,微信公眾號:汽車電子工程知識體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