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WWDC上,蘋果首次宣布了將于年底前推出基于自研的“Apple Silicon”芯片家族處理器的計劃。這標志著蘋果已決定放棄英特爾的x86架構,轉投ARM。采用x86架構英特爾處理器的較輕負載設備MacBook成為這一歷史性變革的重要“親歷者”。
北京時間11月11日,海報中所描繪的重磅猛料“One More Thing”與我們如期而至。蘋果首款自研電腦芯片M1伴隨MacBook Air、MacBook Pro 13和Mac mini正式問世,這是否將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舉措?它能否改變處理器市場乃至PC市場的遠景格局?。
歷史上的架構革命讓Mac順風順水
革命,這個詞今天已經在科技圈里被用爛了,但對于蘋果架構轉變這件事來說,它確實襯得上這么一個響亮的動詞。架構革命往往意味著,打破目前固有成熟模式,從底層硬件自下而上完全重塑一套軟硬件系統和生態(tài)。實際上正是這些架構革命造就了蘋果Mac今天的市場地位,幾乎每一次架構變革都讓蘋果Mac順應時代乘風破浪。
2005年,這是蘋果歷史上第三次發(fā)起架構變革,也正是這次從PowerPC架構轉向英特爾x86架構的操作,令蘋果Mac產品迎來了長達的15年的快速發(fā)展。借助著英特爾處理器的成熟基礎和蘋果自身OS的發(fā)展理念,蘋果的Mac成為目前PC市場上不同于Wintel產品模式絕無僅有的存在。
x86架構PC為何必然面臨變革?
既然蘋果使用英特爾處理器讓Mac獲得空前發(fā)展,蘋果為何還要突破舒適圈主動求變?最核心本質的思考是未來移動互聯網的生態(tài)需要大融合。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今天我們在手機上每天看的抖音、B站各類移動應用與PC之間的使用場景是完全割裂的。這些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應用已經演變成人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但它們并不能無縫運行在我們的PC上面,不管是Windows 10系統還是macOS系統,面向ARM架構開發(fā)的移動端應用都需要針對x86架構重新進行適配或虛擬化運行。所以,我們在PC端雖然也能使用微信、B站,但它們都需要以一款獨立的PC應用或者以獨立的網站形式運行。這不僅割裂了用戶很多的移動端和PC端的使用場景,也大量增加了開發(fā)人員的工作量。
此外IoT、5G等萬物互聯場景,都要求未來設備間的信息交流、生態(tài)融合必然要求芯片向低功耗高數據并發(fā)的方向發(fā)展。而ARM由于其基于簡單指令集的特點,不僅設計更簡單、迭代效率更高、還具有高效能低功耗的特點,特別適用于未來人們數字生活的需要。反觀x86架構,它基于復雜指令集,雖然在游戲、渲染、電影后期這些重度負載需求當中有一定運算優(yōu)勢,但x86架構芯片本身設計復雜,功耗相對較高,開發(fā)困難,技術路線相對緩慢,越來越展現出應用前景的專業(yè)性和局限性。
所以,PC作為我們日常的重要交互媒介之一,必然走向更廣泛融合的方向。架構變革是一道必然要跨越的門檻。
Wintel聯盟做不成,但蘋果不一樣
蘋果的創(chuàng)新方式,從來都不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蘋果無疑是科技發(fā)展歷史上“最會吃螃蟹的人”。
傳統手機向大屏手機變革的時代,英雄輩出。HTC、多普達都曾經是觸屏手機的先驅者,然而當蘋果的iPhone問世之后,蘋果便主宰了觸屏手機的未來格局?;氐絇C架構變革,蘋果同樣不是PC架構變革的先驅者,但先驅們都失敗了,而蘋果是唯一可能成功的。
其實往前倒退8-10年,微軟和英特爾早就已經意識到了x86和ARM必然會有架構之爭,于是早早開始架構引領嘗試。那些年微軟大力主推Windows Phone,一款又一款彩色的Lumia的確為當時的手機市場帶來了變化,英特爾也在2012年-2015年之前主推過Atom處理器的x86架構手機,并且讓Atom同時支持Windows系統和安卓系統。微軟2012年開始推出基于ARM架構的Surface RT,首次從PC端嘗試向移動化的生態(tài)轉型。
當然,這些努力后來的結果我們都是知道的,隨著英特爾全面放棄移動處理器業(yè)務,微軟Windows Phone在市場上徹底絕跡,非x86架構Surface的體驗大崩盤,徹底宣告了這些融合轉型的失敗。
微軟敗了,Windows系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長期的使用方式,都限制著這些應用模式轉型難以與移動融合,ARM架構的Surface體驗又十分糟糕。
英特爾敗了,x86架構高功耗,復雜的兼容性挑戰(zhàn)注定它無法勝任與未來移動世界的接軌,所有新興的未來領域都選擇了ARM而非x86。
但蘋果不一樣,蘋果的關鍵是系統和生態(tài)都掌握在自己手中,macOS可以在x86芯片上運行,也可以通過適配在ARM上面運行,macOS里面的重要軟件也可以通過可預期的努力實現全部適配。蘋果要做的,就只是等待時機,當蘋果生態(tài)羽翼豐滿,從x86架構轉向ARM就變得順理成章。
MacBook全系都用上M1
M1是蘋果首款自研芯片,也是第一款用在Mac系列上的自研SoC芯片。M1采用5nm工藝,擁有160億個晶體管,集成了CPU、GPU和緩存。8核心中4個主打高性能,另外4個兼具高效能。單個高效能內核就可以比肩MacBook Air系列雙內核的速度,這也意味著M1更加高效。
5nm制程工藝讓我們對這款搭載ARM處理器的MacBook也多了些期待。官方稱M1的CPU性能和GPU性能比之前的筆記本芯片都要快。
從參數來看,M1的單核性能提升有限,但多核性能提升巨大。首發(fā)產品包括了MacBook Air、MacBook Pro 13和Mac mini,除了搭載上全新的M1處理器之外,MacBook系列的整體設計相比上一代沒有大的變化。
作為自研處理器M1的首次亮相,蘋果并沒有采取保守策略,而是非常有信心的直接給MacBook Air和MacBook Air Pro以及Mac mini都上了M1,這說明在蘋果看來M1的性能滿足MacBook筆記本產品的需要是沒有問題的。
那么問題來了,更吃性能的iMac、iMac Pro、Mac Pro什么時候上M1?畢竟在蘋果自研處理器達到英特爾和AMD旗艦水平之前,蘋果沒有理由為了推廣ARM架構,而讓這些重負載產品反向降級。全面更換ARM架構只是時間問題,對蘋果來說,2年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時間尺度。
PC格局要變天了?
當然,處理器的性能至關重要,但如果能在首發(fā)的產品上實現蘋果所預期的性能體驗,那么架構轉型的第一步就算實現了。更多體驗細節(jié)的部分則由系統和軟件的優(yōu)化完成,好在蘋果更換架構并不是一時拍腦門的想法,面對這項復雜的工程,蘋果很早就開始了系統、軟件的遷移和開發(fā)者遷移工具的研發(fā)。
比如macOS最新的Big Sur系統,Big Sur系統不僅流暢運行在ARM架構的展示機上面,就連Photoshop、Lightroom、Final Cut Pro、Office、Maya這些偏向生產力的專業(yè)領域軟件都已經能夠完美適配運行。Big Sur的基礎架構也經過優(yōu)化,以解鎖M1芯片的實力,包括用于圖形處理任務的Metal和用于機器學習的Core ML等開發(fā)者技術。
此外,為了幫助開發(fā)者快速將更多軟件千億到新的架構平臺上面,蘋果還推出了同時支持x86架構和ARM架構的Universal、Rosetta、虛擬化等一套解決方案。通過這些套件,開發(fā)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將目前軟件遷移到ARM架構的macOS上面。
PC格局或許真的要變天了,我們不妨大膽猜想。
可預見的未來,ARM Mac肯定將與目前移動端的iOS進行生態(tài)融合,未來在iOS上面運行的應用和開發(fā)者新創(chuàng)造的應用,將無需二次調試,就可以同時在iOS和macOS上面運行。PC端和移動端將變得模糊,二者將完全實現統一。到那個時候,蘋果甚至會發(fā)布一款大一統系統,從此蘋果所有設備都將使用統一的操作系統。
進一步展望未來,蘋果不需要再跟隨英特爾迭代周期去發(fā)布新的Mac產品,同時由于不再需要維持x86架構的專利技術費用,芯片只需要代工費用,Mac設備整體成本也將進一步降低。
接著,蘋果會為了提高這種統一性PC的普及,推出價格相對優(yōu)惠的入門級設備,令消費者通過蘋果的產品生態(tài)得到前所未有的統一體驗,并逐步替換iMac、Mac Pro等高性能品類,進一步蠶食普通x86架構的市場份額,接近大眾消費。而x86架構則會在市場的板塊運動中逐漸走向邊緣需求、頂端需求、重度負載需求和企業(yè)化需求,偏離絕大多數用戶輕松的日常生活,成為純粹的生產力工具。
以上便是蘋果構思的劇本。至于劇本是否會按蘋果既定的方向順利發(fā)展,還要看蘋果以及其他PC廠商的后續(xù)操作。目前這個階段恐怕誰也難以給出肯定的回答,畢竟科技產業(yè)是當今最高速發(fā)展的行業(yè)。但只要按照這個既定的方向走,蘋果無疑是那個最有可能打破x86行業(yè)壁壘,一改PC市場格局的厲害角色。
責編AJX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35瀏覽量
425447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9997瀏覽量
172032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41瀏覽量
199352 -
PC
+關注
關注
9文章
2097瀏覽量
154412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