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統(tǒng)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fā)帖/加入社區(qū)
會員中心
創(chuàng)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醫(yī)療+AI:AI腦電波診斷法 機器學習技術與EEG相結合

工程師鄧生 ? 來源:雷鋒網 ? 作者:貝爽 ? 2020-11-04 17:57 ? 次閱讀

原標題:3.5億抑郁癥患者背后,谷歌AI做了什么?

抑郁癥,似乎離我們很近又很遠。

我們會在社交網絡上得知名人抑郁自殺的消息,但殊不知在他們背后,還有更多普通人正在飽受抑郁癥的困擾。

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統(tǒng)計,目前全球范圍內大約有 3.5 億人患有抑郁癥。我國泛抑郁人數已超過 9500 萬人,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抑郁癥的折磨。

此外,抑郁癥已成為自殺傾向的最大隱患。據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U.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估計,美國約有1730萬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嚴重的抑郁癥發(fā)作。從2016-2017年到2017-2018年間,有過嚴重自殺想法的成年人比例上升了0.15%。

為了應對攀升的患病率和自殺率,谷歌母公司Alphabet X 實驗室發(fā)起成立了“Amber”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解決早期的心理健康問題。

近日,該研究團隊稱,他們發(fā)現利用AI分析腦電波診斷抑郁癥,可以讓腦電波像血糖檢測一樣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該方法能夠將抑郁和焦慮的情緒轉化為客觀、精準的測量值,支持抑郁癥的診斷和治療。

AI腦電波診斷法

頭痛、乏力,莫名的悲傷、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這是不是抑郁癥的表現?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下,相信很多人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然而,判斷是否患有抑郁癥并不那么簡單。有專家表示,抑郁癥有1000種可能的癥狀組合,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不同。

傳統(tǒng)的評估方法主要取決于與臨床醫(yī)生的談話或調查,如PHQ-9或GAD-7,但該方法過于主觀。對此,Amber項目小組提出了將機器學習技術與腦電圖(EEG)相結合的輔助方法。

該方法可以將腦電波產生的抑郁和焦慮情緒轉化成客觀測量指標,讓抑郁癥診斷像血糖檢測一樣快速又精準。

Amber項目成員包括神經科學家,硬件和軟件工程師,機器學習研究人員和醫(yī)學技術專家。他們介紹稱,將機器學習技術與EEG相結合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受到神經科學研究的啟發(fā)。

這些研究表明,大腦中形成的某些特定電波與抑郁癥狀相對應。

因此,他們設計了一項類似的游戲,讓參與者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使用腦電圖(EEG),結果,通過分析大腦內獎賞系統(tǒng)的處理過程,他們發(fā)現:與未患有抑郁的人相比,抑郁者在游戲中獲勝后的大腦反應更容易被抑制。

抑郁者和未抑郁者在獎勵反應上的差異

這一鈍化的大腦反應已經在多項神經科學研究中被證實,因此,該結果也再次驗證了機器學習算法與EEG相結合方法的準確性。

另外,Amber項目團隊也并不是第一個提出該研究思路的人。早在去年4月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IBM研究人員將機器學習與EEG相結合開發(fā)出了一款AI算法,該算法能夠對癲癇病發(fā)作進行分類,準確率高達98.4%。

事實上,EEG已被廣泛用于研究吞咽,精神狀態(tài)分類,診斷神經精神疾病(例如,神經性疼痛和癲癇癥)以及情緒分類等多項研究中。

易于收集和理解的腦電波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測試僅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的科學試驗。

如果該方法被廣泛用于診斷、治療抑郁癥患者,還需要解決兩項主要問題:一是使EEG數據更容易收集;二是使EEG數據更易于解釋。

針對第一項,Amber團隊耗時三年時間創(chuàng)建了一個低成本,便攜式的研究級的腦電圖系統(tǒng)。

圖中的頭戴式耳機像一個游泳帽,大約需要三分鐘來配置,使用了沿中線Fz、Cz和Pz的三個傳感器(用于評估獎勵和認知功能的關鍵通道或電極)。右側是一個隨附的生物放大器,最多支持32個通道,可用于采集靜息狀態(tài)腦電圖和事件相關電位,并通過軟件對腦電圖測量任務進行時間鎖定。

針對第二項,Amber團隊使用機器學習新方法來減少EEG錄音中的有害噪聲。

他們與DeepMind合作,通過借鑒無監(jiān)督學習的表示方法,證明了可以利用自動編碼器之類的方法對EEG信號進行有效降噪,而且無需人工干預。(自動編碼器通過忽略噪聲來學習數據集的表示形式。)

此外,Amber團隊還提供了一種概念證明,即提取與心理健康有關的特征,可用于預測臨床標簽

根據一位心理健康專家的臨床訪談,研究人員利用從自動編碼器中分離出的這些特征來預測一些臨床癥狀,如重癥抑郁障礙和焦慮癥。 與以前的研究不同,該項研究能夠為個體參與者(而不是一個群體)服務,這對于使其在臨床應用中發(fā)揮作用至關重要。

對此,X LAB負責人Obi Felten在博客中也強調說,

該方法能夠從單一的腦電圖試驗中恢復可用的信號,這意味著,從腦電生理學中獲得臨床有用的信息是有可能的,而數據樣本要比傳統(tǒng)研究實驗室中使用的少得多。一般傳統(tǒng)研究通常需要數百個實驗做支持。

項目開源

遺憾的是,該研究未成功發(fā)現確定抑郁和焦慮的單一生物標志。

不過,Am團隊相信技術在應對心理疾病復雜性方面還擁有巨大潛力,因此,他們在GitHub上發(fā)布了該項研究的軟件代碼,希望當前研究成果能夠對腦電圖專家,對更廣泛的心理健康研究發(fā)揮價值。

https://github.com/google/x-amber

此外,Amber團隊承諾不會在硬件上主張其專利,并向Sapien Labs捐贈50臺未使用的EEG頭戴式耳機,Sapien Labs主要運行人腦多樣性項目,以支持低收入國家和代表性不足的群體EEG研究。

最后,研究負責人Felten在博客中寫道,“在現實世界中,要想用技術支持心理健康測量并發(fā)揮作用,實際上困難重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而解決今天的挑戰(zhàn)將需要科學家、臨床醫(yī)生、技術人員、政策制定者和有生活經驗的個人之間建立新的合作關系。”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fā)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guī)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醫(yī)療電子

    關注

    30

    文章

    1362

    瀏覽量

    90188
  • AI
    AI
    +關注

    關注

    87

    文章

    31028

    瀏覽量

    269365
  • EEG
    EEG
    +關注

    關注

    4

    文章

    24

    瀏覽量

    14415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

    文章

    8423

    瀏覽量

    132744
  • EEG芯片
    +關注

    關注

    0

    文章

    9

    瀏覽量

    1449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ADS1299EEGFE-PDK按照手冊里設置后,無法產生正常的腦電波波形是怎么回事?

    ADS1299EEGFE-PDK按照手冊里設置后,無法產生正常的腦電波波形,如圖: 我的軟件配置: 手冊里設置截圖:
    發(fā)表于 12-04 07:55

    德晟達推出高性能醫(yī)療專用AI一體機

    隨著AI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醫(yī)療行業(yè)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德晟達提供的硬件解決方案,服務客戶圍繞“AI人工智能+醫(yī)療”的行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1-26 16:25 ?322次閱讀

    AI大模型與深度學習的關系

    AI大模型與深度學習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互為促進,相輔相成。以下是對兩者關系的介紹: 一、深度學習AI大模型的基礎 技術支撐 :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23 15:25 ?879次閱讀

    AI大模型與傳統(tǒng)機器學習的區(qū)別

    AI大模型與傳統(tǒng)機器學習在多個方面存在顯著的區(qū)別。以下是對這些區(qū)別的介紹: 一、模型規(guī)模與復雜度 AI大模型 :通常包含數十億甚至數萬億的參數,模型大小可以達到數百GB甚至更大。這些模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23 15:01 ?696次閱讀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chuàng)新》第4章-AI與生命科學讀后感

    高效地篩選出具有潛力的藥物候選分子,加速新藥上市的進程。在基因測序與編輯領域,AI技術將提高基因數據的處理速度和準確性,為個性化醫(yī)療和精準醫(yī)療提供有力支持。此外,
    發(fā)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chuàng)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術支撐學習心得

    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這些技術構成了AI for
    發(fā)表于 10-14 09:16

    RISC-V如何支持不同的AI機器學習框架和庫?

    RISC-V如何支持不同的AI機器學習框架和庫?還請壇友們多多指教一下。
    發(fā)表于 10-10 22:24

    AI引擎機器學習陣列指南

    AMD Versal AI Core 系列和 Versal AI Edge 系列旨在憑借 AI 引擎機器學習 ( ML ) 架構來提供突破性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18 09:16 ?417次閱讀
    <b class='flag-5'>AI</b>引擎<b class='flag-5'>機器</b><b class='flag-5'>學習</b>陣列指南

    簡儀高性能平臺在小鼠腦電波實驗中的應用

    在生物實驗測試中,準確捕捉小鼠在各種刺激信號下腦電波的變化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刺激信號包括聲音、視覺和觸覺等,它們通過不同的方式影響小鼠的神經系統(tǒng)。為了深入理解這些刺激對小鼠行為和神經活動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8-02 15:17 ?369次閱讀
    簡儀高性能平臺在小鼠<b class='flag-5'>腦電波</b>實驗中的應用

    平衡創(chuàng)新與倫理:AI時代的隱私保護和算法公平

    機制,還包括了數據的來源、處理方式以及使用目的的明確披露。這樣不僅有助于監(jiān)管機構進行審查,也讓普通用戶能夠理解AI系統(tǒng)的決策依據,從而減少因“黑箱操作”帶來的不信任和誤解。例如,在AI輔助醫(yī)療
    發(fā)表于 07-16 15:07

    ai大模的應用前景是什么?

    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行業(yè)和領域。以下是對AI大模型應用前景的介紹: 醫(yī)療健康領域 AI大模型在醫(yī)療健康領域的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7-16 10:13 ?614次閱讀

    利用神經網絡對腦電圖(EEG)降噪

    具體的軟硬件實現點擊http://mcu-ai.com/MCU-AI技術網頁_MCU-AI人工智能 這個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EEGdenoiseNet基準數據集[1]和深度
    發(fā)表于 04-30 20:40

    risc-v多核芯片在AI方面的應用

    得RISC-V多核芯片能夠更好地適應AI算法的不同需求,包括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從而提高芯片的性能和效率,降低成本,使AI邊緣計算晶片更具競爭力。 再者,RISC-V的多核設計可以進一步提高
    發(fā)表于 04-28 09:20

    NanoEdge AI技術原理、應用場景及優(yōu)勢

    NanoEdge AI 是一種基于邊緣計算的人工智能技術,旨在將人工智能算法應用于物聯網(IoT)設備和傳感器。這種技術的核心思想是將數據處理和分析從云端轉移到設備本身,從而減少數據傳輸延遲、降低
    發(fā)表于 03-12 08:09

    生成式AI通過NVIDIA Isaac平臺提高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今日,NVIDIA 機器人和邊緣計算副總裁 Deepu Talla 在 CES 上的特別演講中,詳細介紹了 NVIDIA 及合作伙伴是如何將生成式 AI機器技術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1-09 10:27 ?1152次閱讀
    生成式<b class='flag-5'>AI</b>通過NVIDIA Isaac平臺提高<b class='flag-5'>機器</b>人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