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制作一個CPU,首先得明白下計算機的組成結構(或者計算機的替代品,因為并不是只有計算機有CPU,現(xiàn)在的電子產品都很先進,很多設備例如手機、洗衣機甚至電 視和你家的汽車上面都得裝一個CPU),數字電路基礎,還最好有點編程的基礎(當然,沒有也沒關系,這些知識都很容易獲得,各種書上面都會提到,并且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會提到這些知識)
我們要實現(xiàn)的是一個RISC指令集的CPU,并且我們最后要自己為這個CPU設計指令并且編碼。
首先我們來聽個故事,關于CPU的誕生的故事:
日本客戶希望英特爾幫助他們設計和生產八種專用集成電路芯片,用于實現(xiàn)桌面計算器。英特爾的工程師發(fā)現(xiàn)這樣做有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一,英特爾已經在全力開發(fā) 三種內存芯片了,沒有人力再設計八種新的芯片。第二,用八種芯片實現(xiàn)計算器,將大大超出預算成本。英特爾的一個名叫特德?霍夫(Ted Hoff)的工程師仔細分析了日本同行的設計,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這八塊芯片各實現(xiàn)一種特定的功能。當用戶使用計算器時,這些功能并不是同時都需要的。比 如,如果用戶需要計算100個數的和,他會重復地輸入一個數,再做一次加法,一共做100次,最后再打印出來。負責輸入、加法和打印的電路并不同時工作。這樣,當一塊芯片在工作時,其他芯片可能是空閑的。
霍夫有了一個想法:為什么不能用一塊通用的芯片加上程序來實現(xiàn)幾塊芯片的功能呢?當需要某種功能時,只需要把實現(xiàn)該功能的一段程序代碼(稱為子程序)加載到通用芯片上,其功能與專用芯片會完全一樣。
經過幾天的思考后,霍夫畫出了計算器的新的體系結構圖,其中包含4塊芯片:一塊通用處理器芯片,實現(xiàn)所有的計算和控制功能;一塊可讀寫內存(RAM)芯片, 用來存放數據;一塊只讀內存(ROM)芯片,用來存放程序;一塊輸入輸出芯片,實現(xiàn)鍵入數據和操作命令、打印結果等等功能。
看完這個故事后,可以總結:CPU是一種用來代替專用集成電路的器件(這只是我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理解,這個就智者見智了,我在接下來的例子中也會說明我的想法)。
然后考慮如下這個例子:
例1-1:
mov eax,0
repeat:inc eax
jmp repeat
例1-2:
int main()
{
unsigned int i = 0;
while(1)
i++;
}
例1-3:
可以看到,以上三個例子都產生了一個從0不斷增加的序列,而且前兩個例子會一直加到溢出又從0開始(這個取決于計算機的字長也就是多少位的CPU,eax是 32位寄存器所以必然是加到4294967295然后回0,而后面那個c程序則看不同編譯器和不同平臺不一樣),后面那個例子則看你用的是什么樣的加法器和多少個D觸發(fā)器
那問題就來了,我假設要一個遞減的序列怎么辦呢?前兩個例子很好解釋,我直接改代碼不就得了:
例2-1:
mov eax,0
repeat:dec eax
jmp repeat
例2-2:
int main()
{
unsigned int i = 0;
while(1)
i--;
}
你只需要輕輕敲擊鍵盤,修改了代碼之后,它就會如你所愿的執(zhí)行。
但是后面那個例子怎么辦呢?可能你已經想到辦法了:如例2-3所示。
例2-3:
問題就來了,你在鍵盤上敲兩下可不能改變實際電路!上面(例1-3)中是個加法器,但是跑到這里卻變成了減法器(例2-3)!
這樣的話,你就得再做一個電路,一個用來算加法,一個用來算減法,可是兩個電路代表你得用更多的電路和芯片,你花的錢就得更多,要是你不能同時使用這兩個電路你就花了兩份錢卻只干了一件事!
這個問題能被解決嗎?答案是能!
請看例3:
這個例子中使用了一個加法器一個減法器,沒比上面的電路?。@然。。。。難道你想用減法器做加法器的功能?不可能吧!當然,加上一個負數的補碼確實就是減去 一個數,但是這里先不考慮這種問題),多了一組多路器,少了一組D觸發(fā)器。總的來說,優(yōu)勢還是明顯的(兩塊電路板和一塊電路板的差別)。
而sel信號就是用來選擇的(0是遞增,1是遞減)。
如果我們把sel信號看做“程序”的話,這個電路就像一個“CPU”能根據“程序”執(zhí)行不同的“操作”,這樣的話,通過“程序”(sel信號),這個電路就能夠實現(xiàn)復用。
根據上面的結論,我認為(僅僅是個人認為啊~):程序就是硬件電路的延伸!
而CPU的基本思想,我認為就是這樣的。
接下來我們就分析CPU的結構和各個部件,然后實現(xiàn)這個CPU。
什么是單周期CPU,什么是多周期CPU,什么是RISC,什么是CISC
首先大家得有時鐘的概念:這個問題不好解釋 啊。。。。。??梢岳斫鉃榧依锩娴?a href="http://wenjunhu.com/v/tag/1472/" target="_blank">機械鐘,上上電池之后就會滴答滴答走,而它“滴答滴答”的速度就是頻率,滴答一下用的時間就是周期,而人的工作,下班, 吃飯和學習娛樂都是按照時鐘的指示來進行的(熬夜的網癮少年不算),一般來說,時鐘信號都是由晶體振蕩器產生的,0101交替的信號(低電平和高電平)。
數字電路都需要一個“時鐘”來驅動,就像演奏交響樂的時候需要一個指揮家在前面指揮一樣,所有的人都會跟著指揮的拍子來演奏,就像數字電路中所有的部件都會跟著時鐘節(jié)拍工作一樣。
如下是一個理想的時鐘信號:(注意是理想的)。
當然,實際的時鐘信號可能遠沒有這么理想,可能上升沿是斜的,而且占空比也可能不是50%,有抖動,有偏移(相對于兩個器件),可能因為導線的寄生電容效應變得走形。
上面那段如果沒聽懂也沒關系~~~反正就是告訴你,實際的時鐘信號測出來肯定沒這么標準。
而 cpu的工作頻率,是外頻與倍頻的積(cpu究竟怎么算頻率,其實這個我也不太清楚呵呵),因為cpu是通過外部的晶振產生一個時鐘信號,然后再通過內部 的電路(鎖相環(huán)),倍頻至需要的頻率。當然,有人問,為什么要這么麻煩呢?直接在電路外邊做個時鐘晶振能產生那么高的時鐘信號就可以了嘛,這個是可以的, 在某些簡單的系統(tǒng)上(例如51單片姬)就是這樣的,但是計算姬的cpu比較復雜,因為一些原因所以必須要做到cpu內。
下面簡單說一下CPU的兩種指令集:CISC和RISC。
說下我的看法(個人看法,如有錯誤還請高手指正):
RISC是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典型例子是MIPS處理器。
CISC 是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復雜指令集計算機,典型例子是x86系列處理器(當然現(xiàn)在的x86指令還是當初cisc的指令,但是實際處理器的結構都已經變成了 risc結構了,risc的結構實現(xiàn)流水線等特性比較容易,在計算機前的你如果用的是intel某系列的處理器,則它使用的指令集看上去還是像cisc的 指令,但是實際上你的cpu的結構已經是risc的了)。
一般CISC的處理器需要用微指令配合運行,而RISC全部是通過硬連線實現(xiàn)的, 也就是說,當cisc的處理器在執(zhí)行你的程序前,還得先從另外一個rom里面讀出一些數據來“指導”處理器怎么處理你的命令,所以cisc效率比較低,而 risc是完全通過部件和部件之間的連接實現(xiàn)某種功能,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為流水線結構的出現(xiàn)提供了基礎。cisc的寄存器數量較少,指令能夠實 現(xiàn)一些比較特殊的功能,例如8086的一些寄存器:
ax,bx,cx,dx,si,di等;段寄存器有:cs,ds,es,ss等。相對的指令功能比較特殊,例如xlat將bx中的值作為基地址,al中的值作為偏移,在內存中尋址到的數據送到al當中(以ds為段寄存器)
而risc的處理器則通用寄存器比較多,而指令的功能可以稍微弱一點,例如:
以nios嵌入式處理器來說明,nios處理器有32個通用寄存器(r0~r31),而指令功能相對x86的弱一些,而且x86進行內存訪問是直接使用mov指令,nios處理器讀內存用的是load,寫內存用的是store,
二者響應中斷的方式也不一樣,舉一個典型的例子,x86的處理器將中斷向量表放在了內存的最低地址(0-1023,每個中斷向量占四個字節(jié)),能容納256 個中斷(以實模式的8086舉例)響應中斷時,將中斷號對應的地址上的cs和ip的值裝入到cs和ip寄存器而將原來的地址保存,并且保存狀態(tài)寄存器然后 進入中斷處理,而risc則擁有一個共同的中斷響應函數,這個函數會根據中斷號找到程序向系統(tǒng)注冊的函數的地址,并且調用這個函數。一般來說而是用的 cisc指令的長度是不定的,例如x86的xor ax,bx對應機器碼是0x31d8、而push ax是0x50、pop cx是0x59。而risc的指令確是定長的,例如32位。
如果還有不清楚的。。。。。自行百度,要理解這些概念需要一點時間
一個CPU的基本結構以及必要組件
這個例子引用自DE2開發(fā)板套件帶的光盤上的Lab Exercise 9,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CPU包含了通用寄存器組R0~R7,一個ALU(算術邏輯單元),指令寄存器IR,控制器(一般這部分是一個有限狀態(tài)機或 者是用微指令實現(xiàn)),還有就是數據通路(圖中的連線)。當然真正的CPU不可能只包含這么一點點組件,這是一個模型CPU,也就是說只是說明CPU的原 理,真正復雜的CPU要涉及到很多復雜的結構和時序,例如虛擬模式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寄存器、為了支持分頁需要使用頁表寄存器等,為了加速內存的訪問需要 使用TLB,加速數據和指令的訪問而使用data cache和instruction cache等等。。。。。當然,那都是后面該考慮的,所以我們先從這個簡單的部分開始講起。
例子中能實現(xiàn)如下指令:
mv指令將Ry的數據轉移到Rx中,mvi將立即數D轉移到Rx當中,add將Rx和Ry的和放到Rx中,sub同上,不過執(zhí)行的是減法。
首先來說明mv指令是如何執(zhí)行的:mv指令將Ry的值移入Rx寄存器當中,這兩個寄存器都是由一組D觸發(fā)器構成,而D觸發(fā)器的個數取決于寄存器的寬度,就像 32位機、64位機這樣,那他們的寄存器使用的D觸發(fā)器的個數就是不一樣的。當執(zhí)行mv rx,ry時,中間的多路器(圖中最大的那個multiplexer)選通Ry,讓Ry寄存器驅動總線,這個時候Bus上的信號就是Ry的值;然后再看到 R0~R7上分別有R0in~R7in信號,這個信號是使能信號,當這個信號有效時,在上升沿此觸發(fā)器會將din的數據輸入,所以說到這里大家一定想到 了,這個時候Rx觸發(fā)器上的Din信號就會變?yōu)橛行?,這樣過了一個時鐘周期后Ry的值就被送到了Rx當中。
與mv指令類似,mvi指令也將一個數據送入Rx當中,只不過這次的數據存在指令當中,是立即數,所以Rx的Din信號會變?yōu)橛行?,而多路器會選擇IR中的數據,因為mvi指令的立即數存在指令當中。并且進行一定處理,例如擴展等。
add 指令會讓多路器先選擇Rx,然后Ain信號有效,這樣一個時鐘周期后,Rx數據被送入Alu的A寄存器當中,這時多路器選擇Ry,addsub信號為 add以指示ALU進行加法操作,Gin有效讓G寄存器存放運算結果,然后再過一個時鐘周期G當中的數據就是Rx與Ry的和,這時多路器再選擇 Gin,Rx的Din有效,過了一個時鐘周期后數據就被存放到Rx當中了。
sub的過程與add差不多,不過addsub信號是sub指示ALU進行減法。
我做的CPU模型
下面我就將我做的CPU模型的RTL網表發(fā)出來,代碼我會上傳的,但是這個還只能進行仿真,因為設計 的時候理念有問題,出現(xiàn)了異步設計,而且出現(xiàn)了將狀態(tài)機的輸出作為另一個器件的時鐘端的錯誤,所以這個模型只能用于仿真。我用的synplify pro綜合出的RTL,而狀態(tài)轉移圖是用的Quartus的FSM Viewer截下來的。
首先是整個系統(tǒng)的概覽:
這個比上面的那個簡單模型復雜多了吧!但是別擔心,其實這個只是上面的那個CPU變得稍微復雜了一點,這個和上面那個不同的地方還有:這個CPU是一個多周期CPU而上面的Lab Exercise是一個單周期的CPU
下圖是程序計數器(PC),也就是常見x86處理器里面的ip(instruction poiniter):
紅色部分就是pc了,后面是一個三態(tài)橋,連接到了總線上面,這里的數據有時候是要送到地址總線,用于尋內存中的數據,以便完成Instruction Fetch過程。有時候又要送到通用寄存器的數據端,用于將pc的值送到其他寄存器。
下面這個是IR(Instruction Register),這個是多周期處理器的典型特征,因為處理器在第一個周期里面將機器碼從內存取出,然后存放到這個寄存器里面,后面的幾個狀態(tài)都是通過這個寄存器里面的數據作為指示執(zhí)行操作的。
下面介紹一下ALU,ALU是Arithmetic Logic Unit,即算術邏輯單元,這個裝置的作用是進行算術操作和邏輯操作。典型的算術操作例
如:1+1=2,11x23=253,而典型的邏輯操作例如:1 and 1=1,0 or 0 = 0,1<<3=8這種屬于邏輯操作。
而從圖中大家也看得到,ALU的輸出用一根很長的線連接到了后面,參考整個CPU的圖的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線連到了通用寄存器上面,這是為了讓運算的結果存放回 去,例如你用add eax,1的時候,eax的值被加上1然后放回eax,所以ALU的運算結果要用反饋送回到通用寄存器,而ALU的輸入也應該有通用寄存器的輸出。
下面再介紹ADDRMUX:
這個部件是用來選擇地址的,右邊的輸出是CPU的地址總線,而CPU的地址總線就已經送出CPU了(也就是你能夠在芯片的外表上看到引腳了),CPU的地址總線是送到存儲器的地址端的,而現(xiàn)代的計算機系統(tǒng)實際上是相當復雜的,所以其實你家的計算機上CPU是通過北橋芯片訪問內存的(當然也有將內存控制器做到 CPU里面的)左邊是地址的來源,地址的來源即有通用寄存器,也有程序計數器,還有一個是直接從IR里面送出,這是因為有的立即數里面也包含內存地址信息。
最后介紹通用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的作用就是用來保存中間值或者用于運算,例如
add eax,2
相當于eax+2然后送回eax。
最后介紹一下狀態(tài)機,這個部分就是CPU的“靈魂”,如果說有了上面那些部件CPU有了一副“軀體”的話,這一部分就是CPU的“靈魂”了:
狀態(tài)機基本上與系統(tǒng)所有的組件都連接到一起了,因為上面所說的所有動作的執(zhí)行,都需要狀態(tài)機的控制,狀態(tài)機其實就是由一部分觸發(fā)器構成的記憶電路和另外一部 分組合邏輯構成的次態(tài)譯碼電路構成,還有根據當前狀態(tài)和輸入進行譯碼的部分用于控制各個部件,下面是教科書上的典型FSM結構:
而我們用的狀態(tài)機狀態(tài)轉移圖如下:
因為這個處理器設計的很簡單,所以沒有出現(xiàn)很多狀態(tài),當處理器經歷完以上的狀態(tài)之后,處理器就執(zhí)行完了一條指令。
有的CISC的處理器用微指令進行控制,作用和狀態(tài)機相近,這種結構出現(xiàn)在一些比較古老的處理器上,因為那個時候的設計工具和方法沒有現(xiàn)在的先進,所以往往 改動硬件是困難的和高成本的,所以用微指令的話,做好了硬件的結構,要是需要改動只要修改微指令就好了,而現(xiàn)在的電子技術很發(fā)達,設計工具也很完備,所以 就有很多直接通過硬連線實現(xiàn)的處理器。
好馬配好鞍,有了處理器,我們就得給它配上一個好的程序,下面我們就用自己設計的處理器進行求和,從1加到100,因為我們沒有設計編譯器,也沒有設計匯編器,所以程序只能用機器碼寫出,示例程序如下:
我們不妨先寫出程序的匯編代碼:
mov [ADDR],r0;r0 = 0
mov r1,100
lop:add r2,r1
sub r1,1
cmp r1,0
jz ext
mov r4,4
jmp r4(lop)
ext:mov [ADDR],r2
jmp $
先將內存中存放數據的地址清零,這樣才能存放等下送來的結果,然后將r1寄存器存入循環(huán)次數(也就是求和的上限)。然后再將r1的值加到r2中來,r2其實就是放求和的寄存器,最后我們會將r2中的值送到內存中的某個地址存放的。
然 后將r1減去1,看看是否為0?如果為0則說明求和結束了,如果不是0則說明還要繼續(xù),結束后程序就跳到ext部分將結果存放到內存中某個地址(例子中給 的是49152也就是二進制的1100000000000000b),最后jmp $是為了讓程序停在這一行,防止程序跑飛(跑飛的程序危害很大!有可能吧數據當代碼或者把代碼當數據?。?/p>
轉換成VerilogHDL語言如下:
module memory
(
input [15:0] addr,
inout [15:0] data,
input rw
);
reg [15:0] data_ram[0:16'b1111_1111_1111_1111];
integer i;
initial begin
for (i = 0; i <= 16'b1111_1111_1111_1111; i = i + 1)
data_ram[i] = $random();
data_ram[0] = 16'b1000000100000000; //mov [ADDR],r0;r0 = 0
data_ram[1] = 16'b1100000000000000; //ADDR
data_ram[2] = 16'b1000000010001000; //mov r1,100
data_ram[3] = 100; //100
//data_ram[2] = 16'b1110011001000000;
data_ram[4] = 16'b0010000100010001; //lop:add r2,r1
data_ram[5] = 16'b1110000011001000; //sub r1,1
data_ram[6] = 16'b0000000000000001; //1
data_ram[7] = 16'b1110000000001000; //cmp r1,0
data_ram[8] = 16'b0000000000000000; //0
data_ram[9] = 16'b1110011010000000; //jz ext
data_ram[10] = 16'b0000000000000011; //+3 offset(ext)
data_ram[11] = 16'b1000000010100000;//mov r4,4
data_ram[12] = 16'b0000000000000100;
data_ram[13] = 16'b0110011001100000;//jmp r4(lop)
data_ram[14] = 16'b1000000100000010;//ext:mov [ADDR],r2
data_ram[15] = 16'b1100000000000000;//ADDR
data_ram[16] = 16'b1110011001000000;//jmp $
data_ram[17] = 16'b1111111111111110;//-2 offset($)
/*data_ram[0] = 16'b1000000010000000; //mov r0,imm
data_ram[1] = 16'b0011111111111111; //imm
data_ram[2] = 16'b0000000001111000; //mov r7,r0
data_ram[3] = 16'b1000000010011000; //mov r3,0
data_ram[4] = 16'b0000000000000000;
data_ram[5] = 16'b1000000010100000; //mov r4,code of jmp r5
data_ram[6] = 16'b0110011001101000; //jmp r5
data_ram[7] = 16'b0000000101011100; //mov [r3],r4
data_ram[8] = 16'b1000000011110000; //mov r6,[0]
data_ram[9] = 16'b0000000000000000; //[0]
data_ram[10]= 16'b1000000100000110; //mov [255],r6
data_ram[11]= 16'b0000000011111111;
data_ram[12]= 16'b0110011001011000; //jmp r3
*/
end
always @ (addr or rw or data)
if (rw)
data_ram[addr] = data;
assign data = rw ? 16'hzzzz : data_ram[addr];
endmodule
設計中CPU外圍還需要一個內存設備(Memory),我用HDL對其建模,初始化的時候每個內存地址上對應的數據都初始化為隨機的,然后只有從0開始的一系列地址被初始化為我寫的代碼,機器碼對應的匯編指令在注釋中已經給出。
然后是結果,結果應該是r2從0變化到5050(1+2+3+......+100=5050)
而r1則從100變化到0,變化到0后程序將進入死循環(huán),停止在jmp $那一條。這是仿真開始的時候:
大家可以看到初始化后,d0~d7都變成了0,這是r0~r7寄存器的Q端,而state_current和state_next則是狀態(tài)機的現(xiàn)態(tài)和狀態(tài)機 的次態(tài),cpu的各個部件都通過這個狀態(tài)機受到控制。狀態(tài)名出現(xiàn)的順序和上面的FSM Viewer的連線順序是一樣的。
而且大家可以看到,d2從0變化到了0x64也就是十進制100,說明已經執(zhí)行了第一次加法了。
再來看看仿真結束:
這時候d1變化到了0而d2變化到了0x13ba(十進制的5050),說明程序已經在我們設計的處理器里面運行并且成功的得出了結果!
最后給出一些我用到的指令(跟x86的很像):
add dst,src 將src和dst相加并且送到dst寄存器中
mov [addr],src 將src的值送到以addr位地址的內存單元
sub dst,src 將dst減去src并且送到dst中去
cmp dst,src 將dst減去src 然后不送到dst中 只改變標志位
jz dst 當zf=1時(即上次的算術操作結果為0)則跳轉到dst中去
最后再提一下:
我是用synplify綜合的電路,然后用debussy+modelsim仿真的,
相關資料請參考:
CPU邏輯設計,朱子玉,李亞民著
Lab Exercise 9出自DE2的開發(fā)光盤
(作者:大法師千尋 來源:百度貼吧 http://tieba.baidu.com/p/1177032485?pn=1)
原文標題:大師教你如何制作一個簡單的16位CPU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玩轉單片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63瀏覽量
211799 -
RISC
+關注
關注
6文章
462瀏覽量
83735
原文標題:大師教你如何制作一個簡單的16位CPU
文章出處:【微信號:mcu168,微信公眾號:硬件攻城獅】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