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簡稱NMRI),又稱自旋成像,也稱磁共振成像(簡稱MRI),臺灣又稱磁振造影,香港又稱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簡稱NMR)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huán)境中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fā)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制成物體內部的結構圖像。
將這種技術用于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就產生出一種革命性的醫(yī)學診斷工具??焖僮兓奶荻却艌龅膽?,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該技術在臨床診斷、科學研究的應用成為現實,極大地推動了醫(yī)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迅速發(fā)展。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y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一九八二年才正式用于臨床。它采用靜磁場和射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在成像過程中,既不用電子離輻射、也不用造影劑就可獲得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像。它能夠從人體分子內部反映出人體器官失常和早期病變。它在很多地方優(yōu)于X線CT。雖然X-CT解決了人體影像重疊問題,但由于提供的圖像仍是組織對X射線吸收的空間分布圖像,不能夠提供人體器官的生理狀態(tài)信息。當病變組織與周圍正常組織的吸收系數相同時,就無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只有當病變發(fā)展到改變了器官形態(tài)、位置和自身增大到給人以異常感覺時才能被發(fā)現。磁共振成像裝置除了具備X線CT的解剖類型特點即獲得無重疊的質子密度體層圖像之外,還可借助核磁共振原理精確地測出原子核弛豫時間T1和T2,能將人體組織中有關化學結構的信息反映出來。這些信息通過計算機重建的圖像是成分圖像(化學結構像),它有能力將同樣密度的不同組織和同一組織的不同化學結構通過影像顯示表征出來。這就便于區(qū)分腦中的灰質與白質,對組織壞死、惡性疾患和退化性疾病的早期診斷效果有極大的優(yōu)越性,其軟組織的對比度也更為精確。
原子核自旋,有角動量。由于核帶電荷,它們的自旋就產生磁矩。當原子核置于靜磁場中,本來是隨機取向的雙極磁體受磁場力的作用,與磁場作同一取向。以質子即氫的主要同位素為例,它只能有兩種基本狀態(tài):取向“平行”和“反向平行”,他們分別對應于低能和高能狀態(tài)。精確分析證明,自旋并不完全與磁場趨向一致,而是傾斜一個角度θ。這樣,雙極磁體開始環(huán)繞磁場進動。進動的頻率取決于磁場強度。也與原子核類型有關。它們之間的關系滿足拉莫爾關系:ω0=γB0,即進動角頻率ω0是磁場強度B0與磁旋比γ的積。γ是每種核素的一個基本物理常數。氫的主要同位素,質子,在人體中豐度大,而且它的磁矩便于檢測,因此最適合從它得到核磁共振圖像。
從宏觀上看,作進動的磁矩集合中,相位是隨機的。它們的合成取向就形成宏觀磁化,以磁矩M表示。就是這個宏觀磁矩在接收線圈中產生核磁共振信號。在大量氫核中,約有一半略多一點處于低等狀態(tài)??梢宰C明,處于兩種基本能量狀態(tài)核子之間存在動態(tài)平衡,平衡狀態(tài)由磁場和溫度決定。當從較低能量狀態(tài)向較高能量狀態(tài)躍遷的核子數等于從較高能量狀態(tài)到較低能量狀態(tài)的核子數時,就達到“熱平衡”。如果向磁矩施加符合拉莫爾頻率的射頻能量,而這個能量等于較高和較低兩種基本能量狀態(tài)間磁場能量的差值,就能使磁矩從能量較低的“平行”狀態(tài)跳到能量較高“反向平行”狀態(tài),就發(fā)生共振。
-
MRI
+關注
關注
0文章
64瀏覽量
16816 -
核磁共振
+關注
關注
2文章
73瀏覽量
24728 -
光纖溫度傳感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21瀏覽量
3497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