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三大IT界巨頭Intel、Google和Facebook同時宣布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投資,盛況空前,在業(yè)內影響力絕不亞于嘀嘀和快的同時宣布提高補貼額。
Intel的投資標的是可穿戴健康跟蹤設備制造商BasisScience,收購金額為1億美元左右。BasisScience主要產品是Basis品牌腕帶,這一腕帶可以記錄心律、排汗量、運動和睡眠情況,售價為200美元。
財大氣粗的Facebook則花了20億美元,收過了虛擬實境眼鏡制造商OculusVR公司。這是Facebook首次收購硬件制造商,此前Facebook剛剛以19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號稱“美國版QQ”的What‘sApp,虛擬和現實產品的結合,令人充滿期待。
相對而言,Google則更文藝一些,其合作方是意大利知名眼鏡制造商LuxotticaGroup。這個名字拗口的意大利公司擁有雷朋(Ray-Ban)等知名眼鏡品牌。Google終于意識到它的“谷歌[微博]眼鏡”樣子實在無法滿足時尚界人士的需求,開始尋求專業(yè)眼鏡制造商的幫助。
就在業(yè)界巨頭縱橫捭闔之時,國內的可穿戴設備卻大部分還只停留在概念階段。資本市場上熱炒的北京君正、德賽電池、歐菲光等,只能為人作嫁。
緣起Nike+?
今年1月15日,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九安醫(yī)療(24.24,0.92,3.95%)(002432,SZ)子公司iHealth推出的三款新品吸引了老外的關注。
這三款產品分別是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無線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器與可穿戴脈搏血氧儀,九安醫(yī)療憑借在全球生產血壓計主要生產基地的能力,從2010年開始在測血壓、測血糖、測血氧、測體重、測運動記錄這五大門類中開發(fā)了將近十款可穿戴產品。
電子產品離人體越來越近。
從最初的臺式電腦到筆記本電腦,再到各種平板電腦、手機,對這些產品來說,人的手腳、眼耳等感覺器官就是它們爭奪的入口,越接近效果越好。可穿戴設備正是在這一概念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類電子產品。
國內最先接觸的“可穿戴設備”或是2006年蘋果公司推出的帶有Nike+功能的iPod。在還沒有iPhone的年代,iPod就是最時尚的移動設備了。
當時還健在的斯蒂夫·喬布斯是這么評價Nike+的:“我們和Nike的合作將運動和音樂的結合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樣,你就擁有了一個私人教練或者是跑友,激勵你邁開每一步。”
回頭看看Nike+,其實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軟件應用而已,利用iPod自帶的重力感應裝置,開發(fā)出跑步計數功能,同GPS定位、遠程咨詢等技術結合起來,為跑步或者散步者提供距離、熱量消耗等功能。Nike也借此推出第一款帶有可穿戴功能的跑鞋AirZoomMoire,進一步收集步幅、力度等數據,向鍛煉者繪制出其鍛煉效果的全景圖。
兩大流派
可穿戴設備大量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還是在2010年前后。
這并不是因為產品大量投放,而是長期跟蹤互聯網領域的人發(fā)現,Google從2010年11月開始,陸續(xù)為其智能眼鏡申請專利,從底層的硬件結構、功耗安全到上層的人機交互、設備協(xié)同,再到外觀設計,均進行了專利布局。
2010年初,Google正式退出中國,所有人都覺得Google不肯折腰,是把市場拱手送給競爭對手。但當Google拿出智能眼鏡專利的時候,“互聯網分析師”們才開始大呼:原來這里面有陰謀!
事實上,除了Google創(chuàng)意獨特之外,絕大部分可穿戴設備還只是集中在醫(yī)療保健和運動功能之上。兩大流派分別以互聯網公司和服裝企業(yè)為代表。
Nike在iPod之后一路高歌猛進,在2010年開發(fā)出Nike+Running,并與twitter和Facebook綁定,將跑步運動作為社交方式。當然這個創(chuàng)意到了中國又不得不撞南墻,Nike退而求其次,與新浪微博和QQ空間合作。微博名人潘石屹[微博]一度在微博上多次曬出自己的跑步成績,成為Nike不花廣告費的官方代言人。
隨著微博的活力下降,Nike團隊又迅速轉到了微信平臺上,將跑步做成了社交平臺。當然,在整個運作背后,Nike的跑步裝備在國內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yè)績。
截至2013年11月,Nike+全球注冊用戶共有1800萬,這些人大部分是跑步愛好者。而在中國,一年來,Nike+注冊用戶增長了130%;Nike+APP的下載量從去年57萬增長到258萬,增長350%。
同為競爭對手的阿迪達斯也推出智能手表,除用內置GPS追蹤用戶活動外,還能利用傳感器來監(jiān)測心率,以了解運動強度,并通過屏幕上顯示的信息或震動來提供運動指導,也可以通過藍牙耳機發(fā)出提示信息。
對于阿迪達斯與耐克同時又在可穿戴領域設備競爭,足以看出對該領域的重視。
醫(yī)療保健是可穿戴設備另一個進化的方向。智能手環(huán)類產品對于血壓、脈搏的監(jiān)測已經很容易實現,世界知名醫(yī)藥咨詢機構IMS曾表示:“糖尿病,尤其是一型糖尿病,持續(xù)監(jiān)控血糖水平對治療是至關重的。這帶來對監(jiān)控設備的需求。”
九安醫(yī)療就是其中的代表,各種App血壓計、藍牙血糖儀等產品和應用將普通的體質監(jiān)測工作放到了云端,再配合慢性病控制、減肥等流行概念,可穿戴設備儼然有替代常規(guī)體檢的趨勢。
IMS預計,到2050年時,全球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超過60歲,高血液、晚發(fā)性糖尿病、心臟病等需要監(jiān)控的慢性疾病將成為可穿戴設備需求增長的動力。
但這些產品是否真的都需要做成手環(huán)或者手表?
Swatch公司CEONickHayek對此嗤之以鼻:“在我個人看來,我不認為這會是下一個革新。消費者喜歡佩戴精美的手表,并根據不同的場合更換不同的款式,這樣的話智能手表就太貴了,而且屏幕太大很難看。”
這樣看來,還是Google走在了前頭。Google眼鏡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可穿戴娛樂設備,人們的娛樂需求遠超過鍛煉和健康管理的需求,因此市場潛力更大。當然,在Google后面,Vuzix、Oculus等公司也在加緊追趕。
起步的中國市場
和熱熱鬧鬧的世界潮流相比,中國則顯得冷清很多。
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今年1月份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1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guī)模達到6.1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guī)模將超過100億元,達到114.9億元。
當采訪兩會的記者第一次戴起Google眼鏡的時候,雖然誰都知道這只是個擺設根本連不上網絡,但大家還是會投去艷羨的目光。從這里就能看出可穿戴設備在國內的龐大潛力。
對國內消費者來說,智能隱形眼鏡、智能膠囊等太過新潮的可穿戴設備普及性不強,但是智能手表、智能手腕、智能眼鏡等產品將會在近期形成消費熱點。
而這樣的依據則是未來更多用戶關注健康,運動會成為生活方式。越來越多人將關注專業(yè)的運動裝備,包括BasisScince、蘋果的腕式步程器及Nike+FuelBand,這種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專業(yè)的給出測量值的設備會更讓人青睞與期待。
據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預測,2014年智能可穿戴產品市場達到15億美元,預計2017年智能可穿戴設備年銷量將增至7000萬件。
如此大市場,各個企業(yè)怎能放過。關鍵之道CEO張慶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先引領一種生活方式,未來在市場爆發(fā)時一定會是最先投入企業(yè)獲益最大。而可穿戴設備的戰(zhàn)役已經打響。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