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電子發(fā)燒友網! ,新用戶?[免費注冊]

您的位置:電子發(fā)燒友網>電子百科>外接配件>音箱>

交響樂,什么是交響樂

2010年03月31日 10:58 wenjunhu.com 作者:佚名 用戶評論(0
關鍵字:交響樂(6435)

交響樂,什么是交響樂

交響樂(SYMPHONY)又稱交響曲。是采用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的鳴奏曲(奏鳴—交響套曲)。交響音樂主要是指交響曲、協奏曲、樂隊組曲、序曲和交響詩五種體裁。但其范疇也時常擴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樂曲,如交響樂隊演奏的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進行曲、變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響音樂還包括標題管弦樂曲。

接收回傳
交響樂原來指的是一般多聲部的管弦樂作品,這種觀念大約延續(xù)到十八世紀。自從海頓為古典交響樂奠定基礎,交響樂就不再是泛指管弦樂的普通名詞,而是專指具有特定結構的管弦樂的專門名詞。也就是說交響樂一般被認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它應該是管弦樂合奏;第二,它應該有特定結構,也就是用奏鳴曲式結構或者用奏鳴套曲結構寫成的。所謂奏鳴套曲就是由幾個樂章構成的套曲,其中至少有一個樂章是用奏鳴曲式寫成的。盡管事物仍在發(fā)展變化之中,不過目前一般來說,人們所習慣用的仍是上述這種相對穩(wěn)定的交響樂概念。根據上面的兩個條件,哪些音樂題材應屬于交響樂范圍呢?用奏鳴套曲結構寫成的管弦樂合奏被稱為交響曲。由獨奏和管弦樂隊合奏構成的協奏曲以及用鳴奏曲結構寫成的交響組曲,因為也具備管弦樂合奏與奏鳴曲兩個條件,所以也屬于交響樂的范圍。單樂章的管弦樂合奏如果是用奏鳴套曲式寫成的,則分別情況被稱為交響序曲、交響詩、交響音畫、交響童話等。至于為獨奏樂器寫的奏鳴套曲叫奏鳴曲,而不叫交響樂。

那么奏鳴曲式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呢?奏鳴曲式也叫奏鳴曲快板曲式,它可以由引子、呈示部、發(fā)展部或展開部、再現部、結尾部或尾聲五部分組成,既可以復雜化也可以簡單化。最簡單的奏鳴曲式可以只有呈示部和再現部,在呈示部中至少有二個主題(所謂主題指的是樂曲中音樂形象突出而相對完整的內容單位,它沒有固定的結構,它的結構大小以對內容表達的完整性為轉移)第一主題也叫主部主題,第二主題也叫副部主題,如果還有第三主題就叫結尾部。無論是主部、副部或結束部的主題都可能不止一個,就是說都可能是主題群,也都可能不止一次地陳述或變化陳述,至于主題之間的連接部和第三主題及結束部都是可有可無的。主部與副部主題在不同調性上陳述又各自具有不同的音樂形象,就是說它們在對比中呈示,它們在呈示中是對比、并至或矛盾沖突中的兩個方面的亮象,在展開部中則是對比或矛盾雙方的沖突,在再現部中主題與副部主題都在統一的主調性上再現,正好表現為矛盾的統一解決。整個曲式的運用表現出矛盾的不同方面的對立、斗爭、統一的發(fā)展過程,這正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社會矛盾發(fā)展過程的反映,所以說奏鳴曲式是在封建社會內部資本主義力量已經發(fā)展起來的歷史階段,社會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產生于十八世紀的歐洲不是偶然的。這種揭示矛盾雙方對立斗爭統一的發(fā)展過程的特性就是音樂的交響性。但也有些管弦樂合奏作品并不是用奏鳴曲式寫成的,而是用雙主題寫成的,它們也能揭示對立面的展開和統一的過程,或者說它們也具有一定的奏鳴原則,因而也具有交響性,它們不叫交響樂,但都應該列入廣義的交響音樂。例如,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婭》、鮑羅丁的《中亞細亞大草原》、《騎士》。許多交響樂中包括各種非奏鳴曲式結構,甚至可以遇到任何一種曲式結構,但是奏鳴曲式代表著交響樂在結構上的本質屬性。如果完全不用奏鳴曲式結構,那就應該劃歸管弦樂而不應劃歸交響樂,正是這一點區(qū)別著管弦樂這個大概念和交響樂這個小概念,管弦樂包括交響樂在內,但不是所有的管弦樂合奏都是交響樂。

下面,以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說明樂曲的內容和奏鳴曲式結構。樂曲分為三大部分:(一)相愛 引子和呈示部;(二)抗婚 展開部;(三)化蝶 再現部。引子輕松優(yōu)美,造成一種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氣氛,長笛好像是模擬鳥鳴,主部主題娓娓親切、柔和端莊,充滿熱情,可以被稱為愛情主題,三部性結構,主部主題的小中部,小提琴代表祝英臺,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兩種樂器象征兩個人之間的對話。然后是主部主題的小再現,小再現之后有一個轉換場景的連接部,引出副部主題,副部主題通過游戲的題材表現同窗三載兩個主人公之間純摯的友情,它的開始部分是舞蹈性的,歡快活潑。接著它變奏了幾次,副部的中間部分很象箏曲《漁舟唱晚》中的水波蕩漾、怡然自得,結束部用主題材料寫成,緩慢惆悵,表現長亭送別的依依之情。樂曲不斷地補充中止,很有送送停停、停停送送的難舍難分的味道。展開部的開始先引入代表封建勢力的插部(所謂插部是奏鳴曲式結構之外的插入性結構,它既非主部又非副部、連接部、或結束部,沒有了它奏鳴曲式結構仍然是完整的,它的插入純粹由于內容的需要)展開部有三個主要段落,第一個主要段落是抗婚,主部主題副部主題交替與封建主題對抗,封建主題咄咄逼人處于優(yōu)勢;第二個主要段落是樓臺會,展開主部材料,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二重奏猶如互訴衷腸;第三個主要段落是哭靈投墳,仍是展開主部材料,但引入樂句中音樂悲憤的簫板,達到矛盾高潮,以高強搶奏搶急弱奏的漸弱構成死亡音調而告結束。再現部先是引子變化再現,用豎琴變化爬音增加了神話色彩,暗示這是彩虹萬里百花盛開的神話世界,然后主部主題加弱音器再現,主題的小中部換成了離魂調,離魂調在江南的地方戲中一般都是用于悲劇性場面。這里暗示愛情的勝利是在主人公死后獲得的,主部再現結束。(省略了副部再現,銜接再現結束部的省略形式)悲劇性的結局余韻未盡……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通過民間傳說的愛情故事結合戲劇構思,揭示反對封建壓迫的民族主義思想內容,把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和歐洲傳統的曲式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塑造矛盾沖突雙方的形象,推演出對立、斗爭終歸統一的發(fā)展過程,這就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成功之處。

  交響樂(SYMPHONY)又稱交響曲。人們常把它比喻為“音樂王國的神圣殿堂”。它是交響音樂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也可以說,它是采用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的鳴奏曲(奏鳴—交響套曲)。
  交響音樂不是一種特定的體裁名稱,而是一類器樂體裁的總稱。這類體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樂隊演奏;
  2、音樂內涵深刻,具有戲劇性、史詩性、悲劇性、英雄性,或者音樂格調莊重,具有敘事性、描寫性、抒情性、風俗性等;
  3、有較嚴謹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手段。
2、發(fā)展歷史
  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說:“藝術中沒有進步的概念,因為不管我們回頭看多遠,都會發(fā)現前人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認為幾個世紀的努力已經使我們進一步接近完美,那將是荒謬可笑的……。”
  交響音樂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遙遠的歷史長河中。它的名稱源于古希臘,是當時“和音”和“和諧”兩個詞的總稱。到了古羅馬時期,它就演變成為泛指一切器樂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稱。15、16世紀,也就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樂這一名稱被當作了一切和聲性質的、多音響器樂曲的標志。而到了巴洛克音樂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劇、神劇和清唱劇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間奏曲。18 世紀初期,音樂藝術在歐洲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隨著歐洲產業(yè)革命的進程,音樂藝術也開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會化。在這個時期中,交響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其規(guī)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確的含義。當時的意大利歌劇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個段落而成為了古典交響樂的基本雛形。到了18 世紀中葉,德國曼海姆(德國南部的文化中心)樂派的作曲家們,以一系列積極而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創(chuàng)作,使交響樂的基本形式得以進一步的完善。1740年奧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樂章和快板樂章之間,加進了小步舞曲(注:法國一種三拍子的舞曲)樂章(第三樂章),這種四個樂章的套曲形式,漸漸演變成了古典交響曲的固定形式。當然,有時候也加上引子和尾聲。四個樂章是這樣布局的: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注:它是古典音樂作品的一種基本曲式,無論是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樂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兩個主題——正主題(第一主題)、副主題(第二主題),這兩個主題往往形成強烈的對比。比如,正主題是沖突性的、戲劇性的,副主題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鳴曲里面,這兩個主題是相輔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開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題進行不斷地分裂 、模進,在配器、節(jié)奏、力度和調性各個方面進行對比和展開。
  第三部分:(再現部)再現呈示部的兩個主題,調性上有嚴格的關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題是主調(C大調),副部的主題是屬調(G大調),而在再現部里,副部的主題也要回到主調(C大調)上。奏鳴曲式通常開始有一個引子或者序奏,結束有尾聲。這樣的曲式常常表現宏大的構思,反映深刻的哲理,當然也有非常強烈的抒情性和描寫性。
  第二樂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樂見長。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它們是輕快、幽默、典雅和風趣的。
  第四樂章——終曲。它通常是快板,經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鳴曲式。(所謂的回旋奏鳴曲式和奏鳴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題出現兩次,也就是主題 —— 副題——主題,然后是展開部、再現部)
  我們剛剛講的這種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響樂時期,它是相對固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頓就寫過六個樂章的交響曲。至于快、慢樂章之間的對比也會有變化,他寫了一部“告別交響曲”,就是以慢板結束的。至于樂章的多寡,作曲家們根據不同創(chuàng)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變化,有三個樂章的,也有兩個樂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就有五個樂章、還有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四交響曲”,多達十一個樂章。因此,交響曲的樂章構成和快慢樂章的對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18 世紀中后期,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興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偉大創(chuàng)作,使得交響樂這一藝術形式發(fā)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階段。在這里我們首先提到的就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120多部交響樂。他在交響樂藝術上的貢獻是——完整而嚴謹的確立了交響樂的形式和規(guī)模,因此,他曾被人們譽為“交響樂之父”。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兩位后人——莫扎特和貝多芬。而交響樂的形式、規(guī)模、內涵等等,都是在這后兩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莫扎特一生創(chuàng)作了41部交響樂,他的交響樂較之海頓的交響樂不論是在形式的完整、內涵的豐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著大幅度的提高。他以其天才的神來之筆,為交響樂這一獨立的器樂形式,注入了一種全新的活力。他最后的三大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及《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則是他全部交響樂創(chuàng)作的頂峰。這三部交響曲集天才的音樂性、豐富的思想性和新穎的創(chuàng)造性,成為古典交響樂創(chuàng)作中的光輝典范。
  貝多芬這位被后人尊稱為“樂圣”的天才人物,在其短短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中,將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響音樂藝術史上,他的創(chuàng)作被認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而他的作品則是跨越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的承上啟下的杰出典范。
  羅曼-羅蘭曾稱贊貝多芬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時期最偉大的音樂詩人,是最生動地描繪了拿破侖時期的暴風驟雨的藝術家;他的描繪包括人民的苦難、悲傷;戰(zhàn)爭的緊張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歡?!?
  貝多芬的交響樂較之海頓和莫扎特的交響樂,形式更加嚴謹、內容更加豐富、技法更加嫻熟。而由為使人關注的是,他的交響樂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復雜,他第一次將交響樂具有了社會啟示性和斗爭性的深刻內涵。他的交響樂創(chuàng)作成就在于建立在繼承基礎上的重大開創(chuàng)。如:在形式結構上,他擴大并完善了交響樂的組織框架——奏鳴曲式。同時,以動力更強的諧謔曲(注:也稱詼諧曲,她們大多是3拍子的,節(jié)奏活潑,速度較快,常有突發(fā)的強弱對比)取代了過于溫和的傳統小步舞曲,從而賦予交響樂以更加豐富的有機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了達到表現社會性重大題材和人類斗爭性及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將交響樂隊的編制擴充到了更加合理的程度。同時為了達到他的整體藝術構思,甚至將人聲增加了進去,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合唱隊演唱的“歡樂頌”揭示了一種無比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這種巧妙的構思和大膽的實踐,則充分地說明了貝多芬作為一代交響樂宗師,所表現出的非凡魄力和杰出天才。
  我們通常把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分為無標題和有標題的兩類,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響曲是無標題的;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和第九(合唱)是有標題的。他的這兩類交響曲形成了兩種創(chuàng)作路線,對后人的交響樂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的影響。
  貝多芬在音調創(chuàng)作方面,給后來的交響樂創(chuàng)作也給予極大的影響。比如我們大家熟悉的第五(命運),是迄今為止最為簡短的主題,它只有四個音,而這個命運動機始終貫穿著四個樂章。
  另外,貝多芬完善和擴大了樂隊編制。在他的交響曲當中,我們發(fā)現他運用了海頓和莫扎特時期不曾運用的樂器。比如說短笛、低音大管、長號和一些打擊樂器如三角鐵、大镲、大鼓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引用了人聲。我們面對貝多芬交響曲,讓我們感受最強烈的是貝多芬精神。
  貝多芬的座右銘是“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彼囊魳肥敲嫦蛉祟惖?,我們的時代現在仍然需要剛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撓的貝多芬精神。
  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藝術思潮開始滲透到音樂領域當中。舒伯特帶有藝術歌曲交響化性質的《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柏遼茲和李斯特的標題交響樂《幻想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舒曼充滿詩意的《春天交響曲》,勃拉姆斯的四部充滿傳統精神但卻有浪漫主義內涵的交響曲,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帶有濃郁民族性的一系列交響曲,此外,圣桑、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等作曲家們的各種交響樂作品,都是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的珍品。19世紀晚期,奧地利作曲家馬勒譜寫了十部交響曲,在這些交響曲中,他為了表現自己內心復雜的精神世界,而將交響樂的表現形式發(fā)展到了極限。如他的《第八交響曲》,被人們稱為“千人交響曲”。除去馬勒之外,在19世紀晚期,各國民族樂派的作曲家中,也有許多人應該被稱為交響樂大師。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捷克的雅那契克、俄羅斯的格拉祖諾夫和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創(chuàng)作,都在某種程度上,為世界交響音樂藝術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19世紀和20世紀相交之際,許多象征著新時代藝術風格的思潮,開始越來越多地涌現出來。從德彪西(法)的印象主義、理查-施特勞斯(德)的后期浪漫主義和勛伯格(奧)的早期無調性技法,都滲透到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中,為20世紀五花八門的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在20世紀眾多的作曲家中,為交響樂及其它體裁的創(chuàng)作,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數不勝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俄國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哈恰圖良、肖斯塔科維奇,英國作曲家布里頓,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美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溫等等。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協奏曲、交響詩、狂想曲、隨想曲等許多作品,極大的豐富了世界交響音樂寶庫。并由此構成了20世紀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篇章。
  交響音樂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是與人類社會文明的突飛猛進緊密相連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的確是伴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文化、經濟發(fā)展應運而生的。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在新世紀乃至將來更遠的時期中,它也必將作為高雅的文化藝術經典和豐富的精神食糧,為人類社會進步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作出更大的貢獻。
3、基本常識
  1、 交響樂隊組成形式和形成過程
  交響樂隊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幾百年內,嚴格來說就是在維也納古典樂派所興盛的時期。在這之前,交響樂隊的結構組成并不完善,還只是一些編制不全的管弦樂隊。如在海頓和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中,樂隊的編制和規(guī)模也僅僅限于室內樂特征的小型樂隊。交響樂隊形式和編制是在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中達到最終完善的。如在貝多芬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中,雙管或三管編制的交響樂隊得到了基本確定。后來,在整個19世紀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義音樂全過程中,交響樂隊編制和組合形式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響樂隊的出現和各種特性樂器的加入,更加豐富了交響樂隊的音響效果和藝術表現力。這些特征在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及20世紀現代作曲家普羅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創(chuàng)作中體現的由為充分。
  2、交響樂隊的編制
  交響樂隊是音樂王國里的器樂大家族,一般來說它分為五個器樂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下面分組介紹各種樂器(它們都是從高音到低音的樂器):
  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組: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
  銅管組:小號、圓號、長號、低音號。
  打擊樂組:定音鼓、鑼、镲、鈴鼓、三角鐵等。
  色彩樂器組: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鐘琴等。
  對于一些特殊曲目,還會加入其它的一些樂器,像嗩吶,喇叭,二胡等民族樂器
  由于交響樂隊采用了這么多的樂器編制,所以它有著非常豐富的表現力。交響樂隊根據作品風格的需要,它又分為編制上的不同。如單管編制、雙管編制、三管編制、四管編制等等。
  發(fā)展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交響樂這個說法,但當時的含義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當時的交響樂泛指的是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其中包括了聲樂和器樂。
  到了16至17世紀,交響樂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排除在了交響樂的概念以外,“交響樂”從此成為了純粹的器樂曲。
  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樂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風格)”的三段體式,給后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chuàng)作中開創(chuàng)了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了樂器的表現能力和音樂的戲劇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就形成了四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
  后來的三位音樂大師把古典交響樂發(fā)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他們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三位大師把維也納樂派和古典主義發(fā)展到了顛峰的狀態(tài),也使得交響樂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期。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的內涵和思想性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現代意義上的交響樂概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之后歐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們在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華后,將交響樂的內容、形、樂隊編制,乃至于標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在這個時期,交響樂的形式更為自由,色彩更加豐富,表現手法也更多種多樣。
  進入20世紀后,交響樂仍然在不停的發(fā)展著,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響樂中。氣勢恢弘,感情細膩,表現力無限豐富的交響樂仍然擁有大量堅定的愛好者。
  經典交響曲結構如下: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快板
  第二樂章:復三部曲式或變奏曲,慢板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者諧謔曲,中、快板
  第四樂章:奏鳴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響樂的樂隊是交響樂隊,每個國家乃至每個城市都以擁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響樂隊而感到自豪。
4、如何欣賞
  在異彩紛呈的音樂世界中,交響音樂恐怕是最讓人愛恨交織、取舍兩難的了。她總是一副“古典”、“高雅”和“嚴肅”的面孔,令人望而卻步。其實,交響樂離我們并不遠[1]。
  什么是交響樂?
  交響樂曲的名稱源出希臘語,原意為“一齊響”的意思。交響曲是一種具有奏鳴曲(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的曲式)體裁特點,由龐大的管弦樂隊演奏的宏大套曲(是由若干在結構上各自獨立、音樂性質上互相對比的部分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形式的音樂作品。由于交響樂曲式結構宏大,樂隊龐大齊全,有強大的音響力量,加上豐富多彩的音樂千變萬化,管弦樂隊的表現力能得到高度發(fā)揮,因此意蘊深遠,善于表現神秘、豐富而復雜的感情,對于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的描繪更是有獨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響樂有強烈感人的藝術魅力。
  如何欣賞交響樂?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象,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jié)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的四百余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于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jié)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于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并不像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jié),而是發(fā)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fā)人物的細致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jié)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通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huán)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并轉化成哲理概念。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知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fā)展、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非常好我支持^.^

(8) 100%

不好我反對

(0) 0%

( 發(fā)表人:admin )

      發(fā)表評論

      用戶評論
      評價:好評中評差評

      發(fā)表評論,獲取積分! 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