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來聊聊CIS里最最關(guān)鍵的一個部分:像素!可以說幾乎所有CIS的性能指標(biāo)最終都由像素設(shè)計的好壞而決定。這么說吧:讀出電路的設(shè)計決定了一個圖像傳感器的性能下限,而像素的設(shè)計決定了一個圖像傳感器的性能上限!
像素的種類可以是非常多的,比如可見光最常用的就是3T,4T,5T像素,如果還要加入更多的功能,比如全局快門(GS,Global Shutter),高動態(tài)(HDR,High Dynamic Range)等就要加入更多的晶體管;X光用于做Photon Counting的CTIA-based pixel;用于Event sensor的DVS pixel;用于3D成像的常作dToF(direct time-of-flight)的SPAD像素,常作iToF(indirect time-of-flight)的demodulation pixel;再比如紅外的direct injection, CTIA等,bolometer使用測電阻的pixel;另外還有 TDI pixel,CCD的2/3/4-phase pixel 等等等等。
大的類別我們就有幾十種像素,如果把所有人類設(shè)計過的像素都列出來,可能幾百上千種,所以我們是不可能把所有這些像素全講一遍的。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CMOS圖像傳感器(》95%)都是基于可見光的2D成像,所以我們這里只重點介紹3/4/5T像素。如果大家有機(jī)會進(jìn)入不同的公司工作,或者做全定制設(shè)計,再去接觸更多好玩的東西。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概念:快門 Shutter??扉T決定了像素的進(jìn)光方式和進(jìn)光量,這也就決定了成像質(zhì)量??扉T可以分為機(jī)械快門(Mechanical Shutter)和電子快門(Electronical Shutter),而電子快門里又可分為卷簾快門(Rolling Shutter)和全局快門(Global Shutter)。機(jī)械快門是由兩塊shutter blade組成,曝光前,第一塊blade把整個sensor遮住,然后通常來說是有上至下將blade移開,開始曝光,隨后第二塊blade再從上至下移出,將sensor整個擋住,曝光結(jié)束。這兩個blade的移動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差不多可以達(dá)到35km/h,所以一個35mm的全畫幅相機(jī),blade可以讓sensor在差不多1/400s內(nèi)開始或結(jié)束曝光,所以可以說所有的機(jī)械快門都是“近似”全局快門的。
那么機(jī)械快門如何實現(xiàn)更快的曝光時間呢?這個比較“簡單”,就是在第一塊blade還沒有完全打開的時候,第二塊blade就已經(jīng)開始向下移進(jìn)行遮擋,當(dāng)然這個也是有極限的,最快大概就在1/8000s這個樣子,想要更快的速度,那就需要電子快門了。如下圖,你就可以看到電子快門中卷簾快門和全局快門的區(qū)別。對于卷簾快門來說,每一行像素的曝光時間都至少間隔了一行像素的讀取時間,比如我們讀取一行需要10us,我們有1000行像素,那么第一行像素和最后一行像素曝光開始/結(jié)束時間就間隔了差不多10ms,這樣在拍攝運動物理時,圖像就會有明顯的失真了;相應(yīng)的,全局快門指的就是所有的像素都具有相同的曝光開始和結(jié)束時間了。
在開始講解像素之前,我們解決上一講提到的如何收集光產(chǎn)生的電子的問題,下圖是一個4T像素剖面圖。現(xiàn)代sensor基本都是使用pinned-photodiode(PPD)來收集電子的。PPD的結(jié)構(gòu)就是有一個深度大致到1~2um深度的N-type layer,然后從硅表面到10~100nm深度內(nèi)有一層摻雜濃度較高的pinning層,這一層pinning層和sub一起需要能讓整個N摻雜層fully depleted,這個時候PPD內(nèi)的電勢就無法再升高了,即pinned,此時的電壓即稱為pinning voltage,它的范圍一般在0.6~1.2V之間。
Pinning voltage的選擇,可以影響像素的很多性能,比如full well,dark current等等,所以如何進(jìn)行pinning voltage的選擇對各廠家來說是保密的,所以我也就不多說了。另外,因為pinning層比較淺,所以他的離子注入能量大概在10~20keV左右,而對于PPD層,他的離子注入能量范圍就比較寬了,大概在50~500keV左右,而對于某些需要深PPD的像素,其注入能量可能高達(dá)幾個MeV,而且PPD的離子注入也可能需要多次進(jìn)行,比如50keV一次,100keV一次,200keV一次,每次摻雜的濃度也不盡相同,而這些摻雜具體該怎么做,對最后的性能影響很大,所以就需要做TCAD仿真了,這個仿真你有實力(有錢&有人)的話,可以自己做;或者在foundry廠的輔助下做。
這里再說一下,當(dāng)你從foundry廠拿回芯片以后,怎么確定pinning voltage做的對不對呢?一般foundry會有自己的test structure去測試這個,當(dāng)然你也可以自己做一個test structure,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做一個基于PPD doping(P+ Pinning&N- PPD)的JFET,然后不斷source和drain的電壓,看什么時候測不到電流了,就說明整個PPD已經(jīng)fully depleted,這個時候的電壓就是pinning voltage。這種測試方法,其實也是有一定誤差的,當(dāng)然也有其他辦法去測,但是我覺得這些討論相對就比較學(xué)術(shù)了,這里就也不展開了。工程,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找到最優(yōu)的近似 ,你說呢?
當(dāng)有了N-doped PPD層之后,就會在其周圍形成depletion region,這個depletion region的深度有多少,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為什么呢?如圖所示,如果光進(jìn)入到打depletion region才被吸收,產(chǎn)生的電子就會被立即掃入到PPD層中而儲存在那里,空穴也會被掃出到sub里;但是如果光子是在sub里被吸收的,產(chǎn)生的電子就會在sub里隨機(jī)移動,他的終結(jié)方式有三種:
1)進(jìn)入到該像素depletion region,從而被掃入到該像素PPD儲存起來;
2)進(jìn)入到旁邊像素的depletion region,而被旁邊像素當(dāng)作正常信號儲存起來,這樣就會降低MTF,圖像質(zhì)量下降,這個現(xiàn)象在越小的像素里越明顯,所以你可以看到現(xiàn)在手機(jī)里的像素的都會加入DTI(deep trench isolation),就是為了減小這個串?dāng)_;
3)再次跟其他的空穴recombine,同時產(chǎn)生一個能量大約等于禁帶1.12eV的光子,這個光子有可能直接射出,或者在硅里經(jīng)過一定的距離后再次產(chǎn)生一對電子-空穴對,這樣就有很大概率,這個電子就丟掉了,導(dǎo)致QE降低。但是除非是某些科學(xué)級應(yīng)用,我們的epitaxy厚度只會做到3~5um左右,電子大概率還是會被PPD存儲起來的。那么如果光子是在MOS管的P well中被吸收的呢?那么電子就有可能直接進(jìn)入FD(floating diffusion)中,這就會影響CIS中,特別是全局快門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biāo)PLS(Parasitic Light Sensitivity)。根據(jù)以上討論,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希望PPD下的整個epi也都是depletion region,這樣產(chǎn)生的電子立馬就會進(jìn)入到正確的pixel中。所以你看,epi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
下面就來解決我們上一講中提到的問題:為什么要用外延層呢?這里我說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首先bulk wafer在生產(chǎn)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引入不少雜質(zhì),而這些雜質(zhì)呢,就會成為產(chǎn)生dark current的源頭。啥叫dark current?就是在無光照條件下,我們這個反偏的PN結(jié)中會產(chǎn)生并存儲的電子數(shù)量。Dark current產(chǎn)生的原因有很多,我們這里先不展開了,這里說下有個主要原因就是各種雜質(zhì),或者表面態(tài)會在禁帶中,特別是禁帶中央,引入額外的能級,這樣電子更容易躍遷,即Shockley-Read-Hall(SHR)效應(yīng)。
而使用epi呢,就能較好的控制雜質(zhì)濃度。這里再補充一個小知識,就是gettering工藝,就是為了將epi中的雜質(zhì)量減到最小。gettering在image sensor中用的很多,但在其他地方確不常見。不同的工藝廠,gettering方法不盡相同,比如引入oxygen precipitates等,取決于工藝廠的gettering方法,有的廠會讓你在版圖中某塊區(qū)域加個特別的層指示gettering位置,而有的廠則不會。Gettering的基本原理就是故意引入一些晶格缺陷或摻雜,當(dāng)Fe, Cu, W的等金屬原子在硅片中游移時,就會被這些gettering sites鎖住,這樣就不會與正常的硅晶格產(chǎn)生作用,造成雜質(zhì)能級。
其次bulk wafer的摻雜濃度不易控制,而我們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到,襯底的摻雜濃度影響了depletion region的深度,為了保證芯片性能一致性,我們就希望很好的控制襯底的濃度。一般的應(yīng)用,我們的襯底濃度水平會在10^15~16 /cm3,襯底電阻率大概是1~10 Ohm*cm,我們叫 Low-Res epi;而某些應(yīng)用當(dāng)我們需要depletion region比較深時,我們就會使用摻雜濃度在10^12~13 /cm3的epi,此時電阻率大概是500~5000 Ohm*cm,我們叫 High-Res epi,但是這里要注意,越低的摻雜越不好控制其一致性。
那么為什么外延層的厚度一般是3~5um呢?這個就跟我們前一講說的absorption length相關(guān)了。以我們?nèi)搜垤`敏度最高的555nm的光來說,其在硅中absorption length大約為1.6um。那么對于3um的epi,85%的光子都能被吸收;對于4um的epi,92%的光子都能被吸收;對于5um的epi,96%的光子都能被吸收。所以你看,在epi厚度大于5um后,意義就不大了。當(dāng)然對于科學(xué)級應(yīng)用來說,我們希望QE越大越好,比如對于800nm的光,其absorption length大約是12um,所以我們epi能有12um后,就能吸收63%的光子了。
再增加厚度還有沒有意義呢?其實意義也不大了,因為本身對于長波長的光,absoprtion length就很大,epi厚度要增加非常多才能對QE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這樣就會增加成本,另外就是把depletion region深度做到10um以上也是頗有難度的,因此將epi厚度增加到10um以上,對QE幫助不大,但會增加像素間的crosstalk,這樣就劃不來了。
對于dark current,我想再補充一點兒以此讓大家明白這個指標(biāo)的重要性。相信熟悉電路的大家都知道,一般對于nA級別以下的漏電流來說,我們一般就不怎么關(guān)心了,因為可控的ON電流大多情況下也到uA級別了。而對于我們的像素來說,如果他的漏電流能到fA級別,我們的像素都廢掉了。1fA啥意思?1fA~6000e-/s,我們整個PPD可能也只能存10ke-,如果曝光1秒鐘,這還沒光照呢,我們整個PPD就快滿了,那還感個啥光呢。
另外我們知道對于流過二極管的電流,他會產(chǎn)生shot noise,這對于dark current也是一樣的,因為原理是差不多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熱導(dǎo)致的,所以如果我們有100e-的dark current流過了,這里就會有10e-的dark current shot noise,那么我們想要的single-photon imaging就不可能了。像一些科學(xué)級應(yīng)用,比如說天文臺吧,我們常常需要曝光高達(dá)幾分鐘,甚至幾小時,那怎么辦呢?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溫。
通常來說,dark current每降低5~10度會降低一倍。假如我們的像素在20C時dark current有30e-/s,那么如果我們能將溫度降到 -30C,dark current的doubling temperature有5C的話,那么他就能降到0.03e-/s,這樣即使曝光時間長達(dá)1小時,也只有100e-的暗電流流過了。當(dāng)然真實情況不會像我說的這么理想,在溫度降到一定程度,降低dark current 的有效程度就越來越低了,另外溫度越低,降溫也越困難,需要的功耗也越大,而且其他的電學(xué)性能也會受到影響,所以一般最低也就做到 -40~-50C。為了降低dark current,我們在layout上也要注意,首先就是在STI附近,要用P+層將其包起來(所謂的passivation),不讓他和PPD接觸,我們都知道SiO2和Si接觸,就會產(chǎn)生表面態(tài),而這也是產(chǎn)生dark current的源頭之一;另外,在畫PPD的active層時,不要出現(xiàn)90度角,盡量用45度角,因為使用45度角生產(chǎn)出來的PPD的邊界也就越圓滑,STI造成的machnical stress也就越低,這樣dark current自然也就越低。
再講一個關(guān)于像素比較general的一個知識,就是像素中我們是不做silicide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做silicide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金屬和硅的接觸電阻以及增強(qiáng)可靠性。但是silicide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是金屬和硅的化合物,他是不透光的!如果我們是個前照的sensor,那整個PPD就被silicide給遮住了,那還整個啥??;如果是背照呢?也是有一定問題的。因為silicide還是有可能會引入金屬雜質(zhì),silicide和硅接觸的地方也會產(chǎn)生表面態(tài),這些都是增加dark current的源頭;另外對于前照我們都不用silicide了,使用背照的時候我們也沒必要畫蛇添足來增加成本。
那么不加silicide有沒有什么潛在問題呢?有的。大家應(yīng)該知道金屬直接跟硅接觸的話,不一定是Ohmic contact,而有可能是Schottky contact,所以對于FD和MOS管需要與金屬直接接觸的地方,我們一定要保證摻雜濃度還是足夠高的,以保證形成歐姆接觸,所以這些地方的摻雜也是比較重要的。不加silicide當(dāng)然會增加一些接觸電阻,但其實這個是關(guān)系不大的,想想MOS管的溝道電阻一般都在kOhm級別,所以這里增加一些接觸電阻關(guān)系不大的。
以上這些是對所有的像素設(shè)計來說,都比較通用的一些概念。下面我們對3T, 4T, 5T像素分別作出說明:
3T像素的剖面圖與電路圖如下:
觀察3T像素電路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3T像素是無法實現(xiàn)全局快門的,因為我們是無法關(guān)閉PPD的,一旦RST管關(guān)斷,像素便開始積累光子(如下時序圖)。讀取每行像素時,我們先讀取FD上的信號電平S,然后給一個RST脈沖,將像素復(fù)位,然后立馬讀取復(fù)位電平R,用 R-S 我們即可知道之前我們積累了多少光子。這里首先有個問題,我們能不能只讀S,而不讀R呢?可以,但很不好。這個主要原因就是:像素間的SF的閾值會有variation,我們用 R-S 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掉這個variation。那么我們能不能先把所有像素的R信號讀出來并作記錄,然后以后所有的圖像都只讀S,然后再去用之前得到的R減S呢?可以,但不是很好。因為溫度一旦變了,Vth就變了,那這種off-chip calibration就不奏效了,但是讀取一行像素的時間都在us級別,這么短的時間,溫度幾乎是不會改變的。
3T像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只能先讀S,再讀R,所以他只是DS(double sampling),而不是CDS(correlated DS),最終讀取的信號R-S中就含有因像素復(fù)位引入的kTC噪聲,我們通常稱這個為reset noise。如果vdd電壓較低,復(fù)位電平可以等于vdd,我們就稱為hard reset,此時噪聲即為sqrt(kT/C);而如果vdd電壓比較高,復(fù)位電平就只能到達(dá)Vrst-Vth,我們稱為soft reset,此時的噪聲為sqrt(kT/2C),因為此時相當(dāng)于電子只能朝一個方向任意流動,所以噪聲會減小,但soft reset有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他的最終穩(wěn)定的電壓值是與復(fù)位之前FD上的電壓值和復(fù)位時間長短相關(guān)了,這里就可能產(chǎn)生image lag的問題,所以后來人們又發(fā)明了hard-soft reset,當(dāng)然還有更復(fù)雜的active reset。但這些方法,包括3T像素本身,現(xiàn)在都用的不多了,我們就不再做詳細(xì)介紹了,大家有個了解就行了。
這里可能有人質(zhì)疑了,我們其實可以做CDS???可以先把R信號用ADC讀取出來,然后積分,再將S信號用ADC讀取出來,片外再用R-S啊。這樣是可以,但是很明顯數(shù)據(jù)量加倍了,然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CDS的R,S間隔時間太長(積分時間~ms級),CDS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了。因為我們使用CDS不光只是因為他可以消除reset noise,還因為這么做可以減小SF管的flicker noise,如果CDS的間隔太長,就不那么有效了。另外間隔時間太長后,SF的Vth也可能因為溫度產(chǎn)生變化。
4T像素的電路圖如下
4T像素相對于3T像素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在于他能夠做CDS(如下時序圖)。在讀取每一行像素時,我們先將FD進(jìn)行復(fù)位,然后讀取復(fù)位電平R,再給入TG脈沖,隨后讀取信號電平S,即可用 R-S 得到CDS之后的信號。因此,如今的4T像素在RS下是可以做到讀出噪聲《1e-的!
此外4T像素還能夠?qū)崿F(xiàn)全局快門(如下時序圖)。我們可先將所有像素的R電平用ADC讀出,接著同時翻轉(zhuǎn)所有像素的TX,再將所有像素的S電平用ADC讀出。我們可以看到,這并不是一個很完美的全局快門。首先數(shù)據(jù)量還是加倍了,另外CDS的間隔時間也較長,F(xiàn)D上的dark current的積累時間大約是總積分時間的一半,所以除非將溫度降到很低,這樣的全局快門的讀出噪聲還是會比較高的。我們還可以看到4T全局快門的像素積分時間也是無法小于讀取像素兩次所需時間的,導(dǎo)致這樣的全局快門應(yīng)用有限。
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采取類似3T的讀取方式以減小數(shù)據(jù)量(如下圖所示),因為加入了TX,還是可以實現(xiàn)全局快門的,但這樣便沒有了CDS的優(yōu)勢了。
4T像素中,PD中引入了一層P+摻雜,即Pinned photodiode,通過P+的引入抑制了PD表面由于Si/SiO2晶格不匹配的缺陷而產(chǎn)生的暗電流,減小了FPN。同時通過將N層接正,可以將PD完全耗盡,增加耗盡層寬度,提高PD的滿阱容量。加入了傳輸門用以控制電荷由PD到FD的運輸,提高傳輸門上的電壓可以將PD中電荷完全轉(zhuǎn)移至FD,但過高的電壓會增加晶體管的制造難度。FD區(qū)域為N+區(qū)域,與復(fù)位管的漏極(Drain)、源跟隨管的柵極(Gate)連接。
——插入一段4T的介紹——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WANGCHONGCH/article/details/118273652
下面給出了4T像素的時序圖。
時刻t1,復(fù)位、行選、傳輸門晶體管打開,將PD、FD中電子完全耗盡,由復(fù)位管流向Vdd。
時刻t2,傳輸門晶體管關(guān)閉,光生載流子在PD內(nèi)積累,。
時刻t3,復(fù)位、行選晶體管打開,源跟隨管將FD上的電壓信號放大,信號再經(jīng)由行選晶體管進(jìn)入列輸出總線。
時刻t4,復(fù)位管關(guān)閉、行選、傳輸門晶體管打開,PD中積累的電子轉(zhuǎn)移至FD中,相應(yīng)的電壓信號被源跟隨管放大,經(jīng)由行選晶體管進(jìn)入列輸出總線。
待整個信號讀寫完畢,即可進(jìn)入下一個讀取周期,進(jìn)行復(fù)位操作。
下面給出了4T像素電荷轉(zhuǎn)移過程中的電勢圖。
?。╝)PPD復(fù)位,對應(yīng)于時刻t1,PD、FD中電荷向高電勢轉(zhuǎn)移,最后經(jīng)由復(fù)位管至Vdd。
?。╞)PPD曝光,對應(yīng)于時刻t2,電荷在PD中積累,PD電勢下降,同時FD中由于,會存在電荷積累,使電勢降低。
(c)FD復(fù)位,對應(yīng)于時刻t3,將FD中積累的電荷清空,同時記錄由源跟隨管放大的信號VFD1。
(d)電荷轉(zhuǎn)移,對應(yīng)于時刻t4,電荷由PD轉(zhuǎn)移至FD,再由源跟隨管放大FD上的信號變化。
注:FD實際應(yīng)該有一個最高勢壘,而不是無限深勢阱。
為了解決4T像素只能有較長積分時間的問題,便引入了5T像素,其電路圖如下:
它和4T像素唯一的不同便是在PPD上增加了一個transfer gate,可命名為TXF。如下圖時序,在讀取像素信號的同時,我們可以翻轉(zhuǎn)所有像素的TXF信號,這樣像素的積分時間長短便可任意改變了。這里再多說一句,對于卷簾快門來說,像素的積分時間能不能做到遠(yuǎn)小于所有像素的讀出時間呢?也是可以的!這里就留給大家思考一下該怎么做
此外,我再說一下,設(shè)計一個好的4T像素的關(guān)鍵點在哪些地方:
1)PPD的pinning voltage選擇及版圖:有關(guān)QE, FW(Full Well) 及 dark current
2)TX的版圖設(shè)計: 有關(guān) dark current 及 Image lag
3)FD的摻雜及版圖:有關(guān) dark current,noise,conversion gain 及 PRNU
4)SF器件選擇及版圖:有關(guān)noise,linearity 及 FPN
我這里只是指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點,但具體如何做選擇及設(shè)計,由于涉及的公司機(jī)密較多,因此不便給出,望大家見諒!另外,寫這個系列的主要目的是想向初學(xué)者做一些CIS的基本知識介紹,吸引大家對這個行業(yè)感興趣,加入我們image sensor society這個大家庭:lol 而不是期望大家看完之后就能做出頂尖的設(shè)計
最后,我想給一個4T像素版圖的簡單例子:
大家可以結(jié)合前面所講的,想想為什么4T像素的layout是長這樣的?當(dāng)然,這個例子做的并不完美,也還是有些問題的,這里只是讓大家有一個大致的概念。
希望這次講的能讓大家多少有些收獲吧! 說實話,講像素設(shè)計蠻難的,就這么5000來字,寫到現(xiàn)在我斟酌了已經(jīng)7,8個小時了,想要讓講解盡量完備,而又不透漏一些設(shè)計上的機(jī)密,確實很難取舍。相信這里講的有大家所熟知的,可能也有一些不那么熟知的,總之能讓大家有收獲就好
編輯:黃飛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