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FET,學電子的人都比較熟悉,F(xiàn)ET就是Field-Effect Transistor,場效應管。FET是一種常見的三端口半導體器件,比較常見的是JFET(結型場效應晶體管)和金屬氧化物場效應管MOSFET。
下圖給出了常見的場效應管的工作示意圖,
那么FinFET到底是什么呢?FinFET被稱為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是一種新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該項技術的發(fā)明人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教授。
FinFeT與平面型MOSFET結構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其溝道由絕緣襯底上凸起的高而薄的鰭構成,源漏兩極分別在其兩端,三柵極緊貼其側壁和頂部,用于輔助電流控制,這種鰭形結構增大了柵圍繞溝道的面,加強了柵對溝道的控制,從而可以有效緩解平面器件中出現(xiàn)的短溝道效應,大幅改善電路控制并減少漏電流,也可以大幅縮短晶體管的柵長,也正由于該特性,F(xiàn)inFET無須高摻雜溝道,因此能夠有效降低雜質(zhì)離子散射效應,提高溝道載流子遷移率。 ?
?
FinFET的主要特點是,溝道區(qū)域是一個被柵極包裹的鰭狀半導體。
沿源漏方向的鰭的長度,為溝道長度。
柵極包裹的結構增強了柵的控制能力, 對溝道提供了更好的電學控制,從而降低了漏電流,抑制短溝道效應。?
然而FinFET有很多種,不同的FinFET有不同的電學特性。
下面根據(jù)襯底類型、溝道的方向、柵的數(shù)量、柵的結構,分別給予介紹。SOI FinFET 和體FinFET。
根據(jù)FinFET襯底,F(xiàn)inFET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SOI FinFET,一種是體FinFET。
FinFET形成在體硅襯底上。由于制作的工藝不同,相比于SOI襯底,體硅襯底具有低缺陷密度,低成本的優(yōu)點。
此外,由于SOI襯底中埋氧層的熱傳導率較低,體硅襯底的散熱性能也要優(yōu)于SOI襯底。
Buk FinFET,SOI FinFET具有近似的寄生電阻、寄生電容,從而在電路水平上可以提供相似的功率性能。但是 SOI 襯底的輕鰭摻雜FinFET,相比于Buk FinFET,表現(xiàn)出較低的節(jié)電容,更高的遷移率和電壓增益的電學性能。
FinFET到底有多牛?
對于場效應管,我們最常用的是MOSFET,全稱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OSFET在1960年由貝爾實驗室(Bell Lab.)的D. Kahng和 Martin Atalla首次實作成功,這種元件的操作原理和1947年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等人發(fā)明的雙載流子結型晶體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截然不同,且因為制造成本低廉與使用面積較小、高整合度的優(yōu)勢,在大型集成電路(Large-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LSI)或是超大型集成電路(Very Large-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VLSI)的領域里,重要性遠超過BJT。
但是MOSFET發(fā)明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歷史,隨著半導體制程工藝的進步,MOSFET的限制越來越明顯。我們知道,在 MOSFET 中,柵極長度(Gate length)大約 10 奈米,是所有構造中最細小也最難制作的,因此我們常常以柵極長度來代表半導體工藝的進步程度,這就是所謂的工藝線寬。
柵極長度會隨工藝技術的進步而變小,從早期的 0.18 微米、0.13 微米,進步到 90 奈米、65 奈米、45 奈米、22 奈米,到目前最新工藝 10 奈米。當柵極長度愈小,則整個 MOSFET 就愈小,而同樣含有數(shù)十億個 MOSFET 的芯片就愈小,封裝以后的集成電路就愈小,最后做出來的手機就愈小啰!。
10 奈米到底有多小呢?細菌大約 1 微米,病毒大約 100 奈米,換句話說,人類現(xiàn)在的工藝技術可以制作出只有病毒 1/10(10 奈米)的結構,厲害吧! 但是當柵極長度縮小到 20 奈米以下的時候,遇到了許多問題,其中最麻煩的是當閘極長度愈小,源極和漏極的距離就愈近,柵極下方的氧化物也愈薄,電子有可能偷偷溜過去產(chǎn)生漏電(Leakage);另外一個更麻煩的問題,原本電子是否能由源極流到漏極是由閘極電壓來控制的,但是柵極長度愈小,則柵極與通道之間的接觸面積(圖一紅色虛線區(qū)域)愈小,也就是閘極對通道的影響力愈小,要如何才能保持閘極對通道的影響力(接觸面積)呢? 因此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胡正明、 Tsu-Jae King-Liu、Jeffrey Bokor 等三位教授發(fā)明了鰭式場效晶體管(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F(xiàn)inFET),把原本 2D 構造的 MOSFET 改為 3D 的 FinFET,如圖二所示,因為構造很像魚鰭 ,因此稱為鰭式(Fin)。
由圖中可以看出原本的源極和漏極拉高變成立體板狀結構,讓源極和漏極之間的通道變成板狀,則柵極與通道之間的接觸面積變大了(圖二黃色的氧化物與下方接觸的區(qū)域明顯比圖一紅色虛線區(qū)域還大),這樣一來即使柵極長度縮小到 20 奈米以下,仍然保留很大的接觸面積,可以控制電子是否能由源極流到汲極,因此可以更妥善的控制電流,同時降低漏電和動態(tài)功率耗損,所謂動態(tài)功率耗損就是這個 FinFET 由狀態(tài) 0 變 1 或由 1 變 0 時所消耗的電能,降低漏電和動態(tài)功率耗損就是可以更省電的意思啰!
FinFET是柵極長度縮小到 20 奈米以下的關鍵,擁有這個技術的工藝與專利,才能確保未來在半導體市場上的競爭力。
當然場效應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F(xiàn)inFET也不會是最終的選項,其演進一直在進行中。
在過去的 17 年中,CMOS 技術在制造和建筑中使用的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第一個巨大飛躍是在 90 nm 技術節(jié)點引入應變工程。隨后的步驟是具有 45 nm 高 k 電介質(zhì)的金屬柵極,以及 22 nm 節(jié)點的 FinFET 架構。2012 年標志著第一個商用 22nm FinFET 的誕生。FinFET 架構的后續(xù)改進提高了性能并減少了面積。FinFET 的 3D 特性具有許多優(yōu)勢,例如增加鰭片高度以在相同的占位面積下獲得更高的驅動電流。
圖 2 顯示了 MOSFET 結構的演變:雙柵、三柵、pi 柵、omega 柵和環(huán)柵。由于結構簡單且易于制造,雙柵極和三柵極 FinFET 很常見。盡管 GAA 器件是在 FinFET 之前提出的,但后者更適合執(zhí)行生產(chǎn)。
未來,到底屬于那種技術,讓我們拭目以待,并努力向前。
審核編輯:劉清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