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Phone X手機的上市發(fā)售,緊跟著來的便是iPhone X的評測,先不說它的評測結果,有了iPhone 8的銷量下滑,和iPhone X的提前預購,這一款手機又會將蘋果的iPhone 業(yè)績提高到一個不可預知的層面。
iPhone X是一部具有雙重身份的產品,一方面它站在了前幾代的肩膀之上,所以起點就很高;另一方面,它又顛覆了我們對已有iPhone的認知,成為一款“前無古人”的嶄新iPhone。所以當你把它拿在手里的時候,也許會覺得陌生和新鮮,但同時也有傳統(tǒng)和懷舊的成分在里面,這種新舊交織的復雜情感,使得iPhone X與眾不同。
對這樣一部產品的評測也是復雜的,它帶給我們的新鮮感是過往任何一部iPhone所不能比的。一種奇怪的感覺是,當我再用回iPhone 7的時候,居然不適應了,足見iPhone X的改變之大。
最佳iPhone尺寸
自從iPhone進化為4.7和5.5兩個尺寸后,買哪個尺寸的討論就從來沒有斷過,實在是因為二者都不完美,而5.8英寸的iPhone X一出現,這種討論立刻可以停止了——不考慮價格因素,這是最佳iPhone尺寸。
無論你篤信“單手握持才有操作感”的信條,還是“屏大就是好”的擁躉,iPhone X二者得兼。雖然可視面積達到5.8英寸,但是機身尺寸卻介于4.7和5.5之間——你之前肯定想象過這么一個平衡尺寸。
賬面上來看,iPhone X比iPhone 8 Plus短了15mm,窄了8mm,由此帶來單手操作的黃金尺寸。
不過有些人要奇怪了,為什么機身沒有iPhone 8 Plus大,但屏幕尺寸卻增加了?
因為屏幕尺寸是用對角線距離量出來的,所以iPhone X的全面屏由于采用19:9的“帶魚屏”,所以屏幕向瘦長方向發(fā)展(截屏一比就知道),換個說法就是,相比iPhone 8 Plus,iPhone X的屏幕雖然窄了,但卻長了,因此對角線距離增加,屏幕尺寸更大。
iPhone X瘦長的機身拿著確實舒服,這一點iPhone 7/6 Plus的用戶一上手就知道了,不會由于一只手握不過來而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公車/地鐵上也可以一手扶把手另一手玩手機了(都用上iPhone X了還坐公交?);屏占比大幅提高也增加了機身利用率。
厚度方面從數字上來看7.7mm相比7.5mm(iPhone 8 Plus)和7.3mm(iPhone 8)變化不大,但由于金屬中框視覺上的厚重感,導致很多摸過iPhone X的人都有“這手機厚了”的錯覺感。
說到這個金屬中框,我們知道iPhone X與iPhone 8一樣為了無線充電而啟用了正反雙玻璃的材質,而中框這個設計被重新啟用,也許是為了提升iPhone X的檔次,因此采用了不銹鋼材質。這個中框與后蓋的緊密感,絕對勝過iPhone 8,你甚至摸不出二者結合的縫隙。
而iPhone X比同期推出的iPhone 8、iPhone 8 Plus要厚一點點的原因,雖說官方沒有公布詳情,但我們猜測可能是兩方面原因:第一、電池增厚,iPhone X比iPhone 7使用時間增加了2小時,但同樣采用無線充電的iPhone 8使用時間卻與iPhone 7相同,電池容量增加是一個非常大的可能,當然,使用時間增加也可能是由于采用了OLED屏;第二,拍攝組件更加占用空間,這次iPhone X的雙鏡頭都采用了光學防抖,并且為了避免與前置的原深感鏡頭在布局上沖突,因此背部改為豎置排列。
沒有HOME鍵才知道它是多余的
一開始上手的時候我還有那么一秒“尋找HOME鍵”的慣性思維,但各種手勢操作越用越熟練,就發(fā)現HOME鍵真是多余。
一方面是由于屏幕底部總有一個“虛擬HOME鍵”的存在來提示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各種手勢操作比較人性化,不用多想就能直覺反應出來。
比如從底部上滑是退回到主界面,直接左右滑動就是切換app,上滑到一半進入多任務后臺,從右上下滑是控制中心,從正上方下滑是通知界面,這些我不用想就能數得出來,而且使用成功率非常高。
不過截屏這個操作得想一下,iPhone X改成了側鍵+音量增加,好處是現在單手就能截屏了。強制重啟變成了依次按下音量增大、音量減小以及側鍵,最后的側鍵需要長按,這個操作一年用不著幾次,不會誤觸就好。
至于Siri、Apple Pay就都交給了側鍵,這倆操作倒沒有不適應。
但想要關機就沒以前那么利索了,需要按住側鍵和任意音量鍵,再橫掃屏幕,好在這個操作基本也只有坐飛機才用。
相比來說,比較需要用戶適應的操作是在鎖屏界面開啟閃光燈和相機,當你看到鎖屏界面出現這倆圖標的時候,肯定覺得一按就開了,但是會發(fā)現怎么按也沒反應,其實是需要3D Touch深度按壓,雖然這么設計是怕誤觸,但我敢說很多第一次上手或是不熟悉3D Touch的用戶,會有點摸不著頭腦。
順帶一提的是側面那個原來叫做電源鍵的按鍵,現在被稱為“側鍵”的它比原來變長了一倍,所以單手握著iPhone X的時候也可以很方便的摸到。沒有HOME鍵之后它成為機身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按鍵,有一點是不用擔心的,它并不會和機身另一側的音量鍵有同時誤觸的機會,因為蘋果在設計的時候特意錯開了它們的排列布局,而這種誤觸情況在前代機型上有可能發(fā)生。
全面屏到底帶來了哪些改變?
iPhone X雖然極大地提升了屏占比,但兩側邊框相比前代產品沒有變化,我們猜測一方面是想要保持同樣的握感,特別是要減少握持手機時的誤觸幾率,如果邊框過窄,勢必會對全面屏的操作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在耐摔方面做出的考量,畢竟屏占比變高客觀上會導致屏幕磕碰后更加脆弱。
盡管側邊框寬度未變,但是上下兩邊卻全部讓給了屏幕,使得屏幕四周的邊框都保持了一樣的寬度,這樣的設計讓iPhone X成為屏占比數一數二的產品。
全面屏也讓iPhone X的四周更加圓潤,這個特點不僅體現在機身邊角的握持感上,而且全面屏的顯示屏四角也做了圓弧處理,使得屏幕與機身特別契合,看起來更舒服。
從這塊屏幕本身來說,分辨率提升到了2436×1125像素,且PPI精度提高到了458,相比5.5英寸1920×1080分辨率的iPhone 8 Plus來說可視面積提升了32%,相比4.7英寸1334×750分辨率的iPhone 8提升了170%。
具體到觀看效果來說,以同樣的字號閱讀新聞,iPhone X與iPhone 8 Plus基本一樣,都比更小尺寸的iPhone 8多顯示三行的內容。但是你會奇怪,iPhone X的可視面積明明提升了32%,為啥和iPhone 8 Plus的承載內容一樣多呢?
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這是個適配問題,擁有更多可視空間的iPhone X在屏幕底部留有更大空間,除了始終顯示的“虛擬HOME鍵”以外,底部和頂部的空間其實第三方開發(fā)者如果善加利用,可以填進更多內容。
拋開適配問題,在原生應用以及設置菜單里,你會發(fā)現iPhone X比iPhone 8 Plus可以多顯示兩行半的內容,由此可見可視面積的提升帶來的優(yōu)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如果觀看視頻的話,iPhone X的全面屏優(yōu)勢更甚,由于視頻片源尺寸大多接近iPhone X的19:9比例,因此上下遮幅更窄,相比前代手機來說,畫面看起來像是被“放大”了,所能獲得的觀看體驗,就好像從32寸電視升級到了60寸那樣。當然,全屏狀態(tài)下畫面的一側被“劉?!闭谧×艘稽c,這個你們慢慢適應就好……
iPhone X的全面屏帶來了兩個明顯的改變,第一是觀看效果,獲得更大可視面積是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第一次用它看以前熟悉的畫面,會“哇”的一聲,特別是底部空間的擴展讓人有種“意外收獲”的感覺;第二則是屏幕比例,兩個尺寸的iPhone長期保持的16:9的長寬比,進化為了iPhone X的19:9,前面說了,這個比例雖然更加瘦長,但是對于在手機上看電影來說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但對于大量的第三方應用來說,當務之急是適配問題,這個話題我們后面再說。
最后說一個之前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截屏”問題,用過之后發(fā)現iPhone X解決得很巧妙,截屏是非常完整的,既沒有“劉?!币矝]有“貓耳朵”,四個圓角也變成了直角,這時候你才會發(fā)現,其實所有界面和app,屏幕頂部中間部分以及四角都是有內容的,只不過顯示的時候是被裁切的,只有截屏才知道它們的真面目——當然大多是空白或者漸變色。
但你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出自iPhone X的截屏,第一,極度瘦長的“帶魚”比例一看就知道是全面屏的作品;第二,頂部左右兩個位置分別顯示時間和網絡等狀態(tài)信息,而中間是空白的,明顯就是給“劉海”騰出了地方。
以后通過截屏就能知道對方是不是土豪了,這世界不要太憂傷,哈哈。
全面屏需要第三方app適配
由于屏幕分辨率和長寬比的改變,因此iPhone X的全面屏需要第三方App的適配,否則就會出現很寬的黑邊。當然這就看開發(fā)者的適配速度以及App Store的審核速度了,說不定你們拿到產品的時候已經適配好了。
其實軟件還比較好解決,視頻和游戲則需要在適配上動一些腦筋。先說視頻播放的情況,在蘋果的原生TV應用當中,有兩種全屏顯示效果,一種是躲開“劉?!钡娜?,屏幕左側有很短的黑邊,不仔細看還真發(fā)現不了;通過雙擊可以切換到“真·全屏”狀態(tài),整個屏幕都被利用上了,“劉海”的兩側也被畫面所占據,顯示效果的確賞心悅目,但其實這樣顯示的畫面是不完整的,“劉海”把畫面裁切掉了一部分,只是由于被裁切的是最側面的極小部分,所以也不影響內容的觀看。
但是第三方視頻應用由于片源尺寸不同,因此在iPhone X全面屏+全屏狀態(tài)下,情況就有點復雜了。
21:9的影片“看上去”會是一個比較舒服的全屏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下沒有任何一個像素點被浪費,但實際上“劉?!辈糠值漠嬅媸菦]有顯示出來的,那一部分畫面被裁切掉了。比如一個人從左側走進視野,最初的幾個鏡頭由于被遮擋,你就看不到這個人入畫了。
如果是18:9的影片,劉海部分會“多出”一個黑邊,導致那個部分額外突兀,全屏看電影時不自覺就會注意到這個礙眼的部分。造成這個假象的原因,其實是由于18:9的影片正好裁切到了“劉海”2/3的位置,仔細觀察“劉海”上下兩邊也都是黑色的,只是裁切到這個位置比較尷尬,既沒有全屏、也沒有完全避開“劉?!?。
而16:9的影片則處于屏幕中心位置,左右都留有黑框,這種全屏效果其實比iPhone 7時代的畫面尺寸已經提升了不少。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游戲的適配上,很多游戲左側(橫屏狀態(tài)時)都是很重要的操控區(qū),比如王者榮耀,如果按照電影適配的做法直接遮擋/裁切,顯然是不行的,所以游戲的適配難度要大于其他App。而目前絕大多數游戲的顯示效果與16:9的電影相當,橫屏之后左右兩側全部是黑框,可能會給部分講究操作的游戲帶來一些影響。
App的適配還面臨兩個小問題:第一,iPhone X的全面屏四個角是帶有很大弧度的圓角,而非以前的直角,雖然我們還沒發(fā)現這樣會裁切掉什么文字(一般不會有開發(fā)者在四個邊角放文字),但電影和游戲全屏之后邊角變成了圓形,對于畫面來說是會稍微損失一點的。
第二,那個虛擬HOME鍵即便全屏之后也是無法隱藏的,這就需要第三方app處理一下,既不能影響操作,同時還要能夠像以前的實體HOME鍵一樣隨用隨有。
啰嗦這些其實就一句話,適配iPhone X全面屏的第三方app肯定正在火速趕來,因為程序猿都是處女座,不能眼瞅著自家app在iPhone X上顯示不完美。
面容ID識別能力超強
從完美的角度來說,沒有“劉?!钡娜嫫廉斎皇亲詈玫?,但是如果要你舍棄面容ID這項示范級功能,恐怕也沒有人愿意,所以這就要說到為什么iPhone X的頂部會有一個異型裁切的設計了。
實際上面容ID的注冊、獲取、識別與學習并不是由1-2個組件完成的,它是一整套設備的協作,而除了用于存儲與學習的A11芯片以外,其他組件都集成在“劉?!边@里。
整個識別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點陣投射器會將30000多個肉眼不可見的光點投射在臉部,繪制出臉譜;然后,紅外鏡頭會讀取這個點陣圖案,捕捉它的紅外圖像,并將數據發(fā)送至A11芯片中的安全隔區(qū),以確認是否匹配;之所以能在夜間完成識別,是因為泛光感光元件借助不可見的紅外光線來進行識別。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瞬間完成的,且官方公布誤解鎖率只有百萬分之一,而Touch ID的這一數字為五萬分之一,可見差距之大。
實際體驗當中,面容ID的注冊速度也是快過Touch ID的,這么說可能很多人不信,但是我掐表做了個試驗,注冊一張臉只需要5秒,這還包括點按兩次屏幕的時間,而注冊一個指紋卻需要10秒,無論我多熟練,由于手指要在HOME鍵上反復挪動,所以速度快不了,而注冊面容ID,只需要在屏幕面前完整地晃兩圈腦袋,且速度可以很快。
解鎖角度上我們也做了測試,由于需要讓屏幕頂端的原深感攝像頭檢測到臉部,因此至少需要大幅度傾斜身體或者拿起手機才行,大概是什么樣一個傾斜幅度呢?如果你把手機平放在桌上,90°直立身體肯定是不行的,至少需要75°才能讓原深感攝像頭“看到”你的臉。
另外距離也是有要求的,粗略計算就是一個臂長的距離,再長就檢測不到了,當然超出臂長的距離解鎖就已經不是正常使用了。如果真有雙臂過膝的人,歡迎你們分享一下使用體驗。
另外我們也試驗了幾個特別的情況,化妝、戴眼鏡、全黑環(huán)境、戴墨鏡、戴口罩,除了最后一種情況外都能解鎖,戴口罩由于擋住了半個臉所以根本認不出來,如果只擋住半個嘴的話,還是可以解鎖的——話說現在是不是有些人戴口罩就是擋住個下巴——嗯,這么戴可以解鎖。
但是,為啥戴墨鏡也能解鎖呢?其實這是iPhone X的一項特殊設置。
在正常情況下,無論你如何變換臉上的配飾,眼睛都是面容ID掃描的核心,如果閉眼或者睡覺時候媳婦企圖解鎖,那都是不能成功的。但蘋果產品一直都有個理念,就是“設計給所有人使用”,因此iPhone X的設置里有一項“需要注視以啟用面容ID”,關閉這項后,閉眼或者戴墨鏡就可以解鎖了。經常戴墨鏡的人,記得關掉這項,當然副作用你們都懂。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注視感知”功能,俗話說就是“盯著屏幕不會自動息屏”,這倒不是個新鮮功能,不過對于省電來說真有不小的幫助,以前怕忘記鎖屏所以時間一般調到一分鐘,結果就是看手機的時候總是看著看著就變暗要鎖屏了,iPhone X開啟這個功能后就可以放心了,看手機的時候絕對不會息屏,雖然功能不新鮮,但是可比同類好用太多了。
面容ID的使用場景和Touch ID大體一樣,Apple Pay也沒有想象得那么繁瑣,直接靠近POS機以激活Apple Pay(雙擊側鍵也行),然后抬起手機檢測面容ID(愿意把臉湊過去也行),再把手機放回到POS機的感應位置。相比Touch ID付款來說,多了一個抬手機的動作而已。
但如果你是在京東、當當這種網店的app里購物,用Apple Pay可比以前方便多了,只要保持拿手機的姿勢就完成了面容ID檢測,都不用把手指放到HOME鍵那里了。從這方面來說,面容ID給Apple Pay體驗加分不少。
面容ID相比Touch ID來說,百萬分之一的誤解鎖率基本不會被碰到,除非你有一個雙胞胎兄弟姐妹。但實用性可是大大增強了,Touch ID時代很多人由于愛出汗的“黃油手”這個借口不愛用,但面容ID時代沒有任何不用的借口了,特別是原本一些對于新技術有抵觸的女生也都躍躍欲試,想看看自己化妝到什么程度還能被iPhone X認出來,從技術普及這個角度來說,面容ID是進步的。
蘋果聰明的一點是,為這樣一項高深的技術賦予了大眾娛樂化的體驗,比如iMessage里的動話表情,可以有幾十種表情變化;再比如PITU這樣一款軟件,結合AR功能,可以玩變臉,而且實時效果非常好,變臉刷新速度非???,甚至光影效果都保持得不錯,比如我的兩側臉的光線不一樣,就能在臉譜中反應出來,墨鏡的反光效果也會根據光源變化而改變,一款娛樂軟件做到這個效果,真是沒得說。
我毫不懷疑面容ID極有可能是你割腎也要買iPhone X的最大動力,但還是希望蘋果或者第三方App可以開發(fā)出娛樂以外的剛需功能,讓這項技術可有有更久的生命力。
人像模式前置鏡頭也能玩
如果你已經入手了iPhone 8 Plus,應該會喜歡玩人像光效模式,畢竟它在前代模式上進化得比較快,但也會糾結這個功能只能給別人拍照,因為iPhone 8 Plus前置攝像頭只有一枚,而這個功能是依賴于雙鏡頭的景深探測功能,但iPhone X就不一樣了。
人像光效這個模式之所以很贊,就是因為它在虛化背景的基礎上,加入了光效模式,讓照片看起來不那么楞,iPhone X的前置人像拍攝與雙后置鏡頭沒有不同,同樣需要保持在合適的距離內,當感測到景深之后就能拍攝,而且拍攝時完全是所見即所得的。
當然最贊的是拍攝之后,也可以在5種效果之間再次調節(jié),比如拍攝時用了攝影室燈光,后期一看不滿意,改成舞臺光也就是一秒鐘的事。
不過當你仔細比對同樣環(huán)境下由前后鏡頭分別拍出的人像照片,還是會發(fā)現有一些區(qū)別,拋開像素上的差異不談,前置鏡頭在人像邊緣摳圖處理效果上,略遜于后置鏡頭的拍攝效果,邊緣摳圖效果不是那么干凈利索。
我們猜測這可能是由于前后鏡頭在拍攝人像照片時的原理不同所致,后攝由于是雙鏡頭,因此可以獲得距離、景深信息,摳圖處理相對比較容易;而前攝并非雙鏡頭,為了獲得景深信息,很可能與判斷面容ID時一樣通過投射出的30000個不可見光點,來捕捉面部的深度圖,但是這樣一來對于面部以外(比如身體)部分的信息獲取就不如雙鏡頭判斷得準確,所以會產生拍攝差異。
但是不管怎么說,能用前置鏡頭自拍人像已經是一大進步,否則這么出彩的模式如果只能通過后置鏡頭拍攝的話,也太虐心了。
暗部成像效果進一步提升
在主鏡頭的成像部分,這次iPhone X不僅加入了雙鏡頭防抖,而且還將長焦鏡頭的最大光圈由f2.8提升到了f2.4,帶來更多的通光量。
其實iPhone 8 Plus的夜景效果已經比前代有了大幅提升,iPhone X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抑制了噪點,令畫面更純凈,尤其是高反差或者夜間的暗部成像。
當然,雙鏡頭都加入了光學防抖,也讓夜間拍攝更穩(wěn)定,不借助穩(wěn)定器的手持拍攝就可以得到比較理想的畫面。
跑分不代表性能,應用才行
同樣采用A11仿生芯片的iPhone X,在跑分方面與同期發(fā)布的iPhone 8 Plus沒有太多不同,單核4194、雙核10270(iPhone 8得分為4241/10233),這個全面碾壓安卓手機的數字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實際上iPhone X的很多應用都要A11的支持才行,比如面容ID要用到的數據采集和比對,每秒6000億次的運算速度恐怕很難有第二枚移動處理芯片能達到,因此面容ID才能在瞬間識別出你的臉并且解鎖。
而A11之所以被稱為“仿生芯片”,其中一個原因是具有神經網絡引擎,可以讓電腦通過觀察的方式學習,就是俗稱的人工智能,具體到iPhone X來說,當你的面容一點點發(fā)生改變,面容ID可以學習并記錄下來,所以這個功能才不會那么死板。
再比如AR游戲,我試過一款叫做MACHINE的動作游戲以及一款IKEA的選購應用,它們都需要大量的實時演算以及復雜的環(huán)境光效處理,MACHINE那款游戲精度極高,當你在實景中游戲時,旋轉、移位、拉遠靠近都毫無延遲,游戲的過程就好像在真實場景中發(fā)生的一樣;而IKEA則幫你把宜家家具“放到”家里,你可以通過手機看到家具的材質、紋理、光效,這些演算和渲染,沒有A11這樣的霸王級芯片還真是吃不消。
由此可見A11劃出了一道分水嶺,iPhone X、iPhone 8的升級以及生態(tài)鏈的促進,使得未來幾年AR應用呈現爆發(fā)之勢,A11芯片將成為這個趨勢的催化劑。
充電這事也得講究用戶體驗
如果要我推薦iPhone X最值得買的配件,我會推薦無線充電底座,把手機往上一放就開始充電,這個體驗太妙了,特別適合漆黑的臥室睡前充電(腦補摸黑找充電線的畫面)或者辦公室需要長亮屏幕的場景,雖然蘋果目前售賣的兩款第三方無線充電器最大功率只有7.5W,尚未達到qi標準的最大功率,但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充電時不會過熱,另一方面年底之前無線充電還會進行升級提速。
iPhone X的無線充電表現與之前測試過的iPhone 8幾乎一樣,30分鐘充電22%,60分鐘充電40%,130分鐘充電87%。
無線充電并不是應急使用的,它屬于那種“細水長流”似的默默充電,比如我可以一邊讓手機屏幕長亮看上面的資料,一邊給它無線充電,而不用擔心長亮屏幕帶來的耗電。如果真是著急,那你就把買無線充電器的錢花在快充線上。
為此,你需要購買29W充電器以及USB-C轉Lightning充電線,能獲得什么樣的充電速度呢?我們做了一組試驗,15分鐘充電24%,30分鐘49%,60分鐘74%,75分鐘84%,90分鐘90%,。這個數字略慢于之前測試的iPhone 8、iPhone 8 Plus,可能是由于電池容量改變的緣故。
可以看到快充完全是為了應急之用,它在最初30分鐘的充電效率非常高,而在電量達到70-80%之后則改為涓流充電以保護電池和充電模組。
所以iPhone X在充電體驗上選擇了多種搭配,達到的體驗效果也是不同的,只可惜無線充電、快充設備都要單獨購買。
小結
?
記得在一個多月以前的iPhone 8評測時,我對其的總結是“新舊時代的分水嶺”,那么由其劃分出的“新時代”是什么,今天在評測完iPhone X之后可以說,iPhone X就是這個新時代的典型代表,它開啟了iPhone的第二個十年。
與之前每年一部的iPhone按部就班升級不同,iPhone X的很多地方都是跳躍式發(fā)展的,由此顯示出與iPhone 8、iPhone 8 Plus發(fā)展路線截然不同的另一個序列——之前我就稱之為雙旗艦策略。
iPhone X具有一種特質:極為有眼緣,辨識度超高,用戶體驗十分討喜,新特性易用上手,站在當下這個時代來看,屬于全面屏產品中的佼佼者。
誠如蘋果的產品策略:并不急于嘗鮮新技術,但卻是成熟技術的收獲者。無論全面屏、手勢操作、面容ID還是雙鏡頭,iPhone家族都不是第一個啟用的,但當它們被整合到iPhone X之后,沒有人可以否認這是最好的體驗。
同時我們也看到iPhone X的改變很大程度上是“革了自己的命”,當蘋果以自己的方式引領著用戶做出體驗上的改變時,你會發(fā)現這10年就是不斷被iPhone改變的10年,而我更愿意相信iPhone X是未來10年的第一部產品,它甚至有點像第一代iPhone那樣,暗示了智能手機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評論
查看更多